桃園區大有路 冠倫大國社區~大有國小 |
生態農業~邁向農民及生態幸福的里山大道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廖靜蕙
※全球糧食生產都面臨都市化、氣候變遷及慣行農法等影響,造成農業生產環境劣化、糧食安全危機,農村社會老化和經濟蕭條等種種問題,聯合國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2012年提出的報告中,推估2050年時人口將會增加1/3,農業生產的挑戰必須同時解決增加糧食生產與收入、適應氣候變遷和推動減緩氣候變遷等相互交錯的議題,以確保糧食安全。
※
然而,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的慣行農法,已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系服務退化,未來農業用水與生活及工業用水的競爭問題將更趨嚴重。國際間不斷發出為增進農業生產環境永續性,生產模式和農地利用應朝向環境友善和生態友善的永續農業方向發展的呼聲,各種友善環境的農法因應而生。尤以地景或生態系的尺度,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及農村生計的永續性,採取一種全面整合及推動的生態農業為代表,在聯合國倡議恢復或重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之際,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契機。
※
今年首度由農業部門與保育部門攜手舉辦「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鵬,即提出台灣兼顧生態環境永續及農民權益的生態農業契機,回應國際里山倡議的願景。
※
92年6月 宏善寺前照片,目前埤塘還在 |
《什麼是生態農業?》
※
生態農業目標是維持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並透過管理營養循環、保護授粉媒介和有益微生物、保持土壤健康和涵養水源等方式,以減少耕作區域的生態足跡、毒性物質、土壤擾動和水汙染的損害。這與環境友善農法,樸門農法、保育農業、混農林業、有機農業和永續農業理念一致,唯一的差別在於,大部分農法僅聚焦在農耕地尺度內行動,而非整體的生態地景尺度。
※生態農業目標是維持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並透過管理營養循環、保護授粉媒介和有益微生物、保持土壤健康和涵養水源等方式,以減少耕作區域的生態足跡、毒性物質、土壤擾動和水汙染的損害。這與環境友善農法,樸門農法、保育農業、混農林業、有機農業和永續農業理念一致,唯一的差別在於,大部分農法僅聚焦在農耕地尺度內行動,而非整體的生態地景尺度。
生態農業著眼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支持永續的農業生產、並提升農村居民的生計和生活品質;有效的生態農業系統,不但建立三者永續目標的共同經營,並盡可能減少目標之間的衝突。
※
因此,生態農業將農村社區視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的關鍵管理者,在生態農業的地景範圍中,耕地、周圍的半自然(如水梯田、次生林)和自然區域,提供了供給、調節和文化等生態系服務,而這些地區的資源往往是由當地社區和農夫所擁有或管理。
※
埤塘在左側前下方 |
《台灣發展生態農業須政策轉型》
※這種與生態系和諧相處的景象,原本是台灣早期農村的樣貌,但隨著追求產量的慣行農法崛起逐漸式微。「現在在台灣,農地充斥著除草劑及水泥化的田埂,使得原本可能涵養昆蟲等多種生物的水田生物多樣性降低,同時也使水稻田可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下降。」黃鵬說。
※
台灣生態農業觀念雖較國外起步晚,卻積極迎頭趕上。2009年嚴冬之際,水雉因農法改變集體死亡的問題,在水雉這把保護傘下的物種,也隨之殞落。為了恢復農田健康的生態系,民間與政府部門,發展了一連串可永續的農法,以台南官田約400公頃的菱角輪作田為目標,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可說是一例。
※
2012年開始,花蓮場發現有機水稻田可成為各種有益天敵的生存環境,其中以「長腳蛛」及「橙瓢蟲」等對農藥敏感的天敵物種,具有代表性且易於觀察。研究結果也指出,農田田埂栽種多樣性植被等棲地營造,能增加指標物種和其他有益天敵的數量,兼具美化田間景觀的功效。這些成效得以進一步擴大綠色保育標章保育對象,將「棲地環境營造」列入綠色保育驗證標準。
※
埤塘旁瓦房 |
目前我國回應環境友善的政策是鼓勵有機生產,經營方式雖有益於農業生態環境,但因獲利性及易受鄰田影響等問題,農民參與意願低落。反觀肥料補貼與休耕給付措施,目前仍實施肥料價差的農業補貼,間接導致的肥料使用過量也凸顯了糧食安全與環境的問題。
※
黃鵬指出,台灣急需檢討不具效率之農業補貼方式,及建立政策評估機制以面對國際上的高度自由化及氣候變遷趨勢,並且也需要面對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民老年化、農業生產成本高與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國際間生態農業則以發展成熟的政策與方法,依據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報告,農業「不再是鄉村經濟體的支柱」,在「新鄉村範例」活動中,提出擁護「整合方式」來改變鄉村發展的操作模式,因此「注重地點而非部門」及「注重投資而非補貼」。
黃鵬指出,台灣急需檢討不具效率之農業補貼方式,及建立政策評估機制以面對國際上的高度自由化及氣候變遷趨勢,並且也需要面對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民老年化、農業生產成本高與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國際間生態農業則以發展成熟的政策與方法,依據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報告,農業「不再是鄉村經濟體的支柱」,在「新鄉村範例」活動中,提出擁護「整合方式」來改變鄉村發展的操作模式,因此「注重地點而非部門」及「注重投資而非補貼」。
※
埤塘前空地 |
※
黃鵬表示,將肥料價格補貼制度積極轉型成環境友善補貼及以農業環境給付措施,或可為將來主要的調整方向。未來可採取生態環境直接給付或對環境友善直接給付,提供誘因減少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等,並且積極研發與採用對環境友善之智慧型農法以維護生態環境,提高產品品質、確保糧食安全與農村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農業永續發展。
※
埤塘旁瓦房 |
《生態農業重視地景功能回應永續性需求》
※生態農業的地景特徵,是由農業生產環境與周圍的半自然和自然地區所組成的鑲嵌斑塊,地景是一個在地生態系統的群集體,是一種特殊的地形地貌、森林、水文、植被、土地利用和鄉村聚落的整合性結構,這和里山倡議所追求的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目標是一致的。
※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則表示,預計2017年,從林務局已輔助的里山倡議案例為基礎,並擴大邀請實務工作者和相關案例參與,建置屬於台灣的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並透過網路媒介公眾宣導;舉辦青少年或親子里山倡議環境教育活動,從青少年著手,增進對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的瞭解和認同;藉由工作坊和實地踏實等形式,增進實務工作者、研究者、政策規畫者,其對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保護及活用的實踐能力。最後,鼓勵台灣里山倡議實務工作夥伴,向國際社群分享台灣里山倡議實踐範例的成果。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5年11月24日
※大有消防隊 |
※
冠倫大國社區~大有國小夜景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