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運動前做愛表現會比較好 |
◎ 曾寶瑩
※
12月,街邊都是聖誕樹了,我還穿著短袖喝咖啡,額頭微冒汗。今年的冬日就跟人生一樣,沒個準。氣溫上上下下,只好讓衣櫥裡四季皆在,天天、天天看著辦。打開電腦翻看臉友們的性愛困擾,有些問的急切卻無法靠回文處理「和老婆沒辦法做愛,一年多都硬不起來,老婆都快外遇了」、「不知道為什麼看A片打手槍沒問題,但跟女朋友就不行,有救嗎?」、「結婚半年沒有做過愛,每次都很痛,老公說想離婚了怎麼辦呢?」
這類問題,需要瞭解性生活習慣、性心理擔憂、性關係張力,也需要搭配行為訓練,沒辦法光靠文字紓解,只能請他們預約諮詢,和我面對面詳談,仔細盤查,才能給出適當建議。但也不是所有的困擾都需要性治療,有些人顯然只是過度擔心,稍微提點就可以放下煩惱,比方說,有些女人會問:「我的陰蒂感覺比陰道強烈,是不是有問題?」或是說「做愛都不會爽到翻白眼,老公說我有問題,怎麼辦?」這些困擾是因為性知識不足、性期待偏差所帶來的,只要瞭解女人的性快感,本來主要就來自陰蒂,陰道內也會有快感,但遠遠不及陰蒂帶來的強度。
陰蒂不是只有一個露出的小蒂頭,連接在蒂頭後面還有陰蒂體和長長的兩支陰蒂腳,隨著興奮充血,都會讓女人感覺越來越興奮,當陰蒂充分充血,陰道內的感覺也會增強,陰蒂和陰道應該是好朋友,別計較誰強誰弱,一起享受性愛快感才重要。至於做愛高潮會翻白眼,我得說,這真的是AV女優的演技啦!高潮只會讓女人很爽、暫時停止思考,不會翻白眼,女人高潮的強度和男人高潮的強度,以大腦運作和身體反應來說,差別並不大,最大的差別只有男人高潮後會有一段不反應期,就是說男人高潮後陰莖就會消退休息了,女人卻可以有機會再來幾次(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喔~)。
所以如果高潮要翻白眼,那男人應該也要翻白眼的,那麼有誰看過男人射精翻白眼嗎?恐怕只有搞笑片才有這種橋段吧。所以,再說一次,那是A片的設計、誇張的性刺激。除此之外,還有些煩惱則需要一點提醒,小心注意不要步入險境,就像人妻小葳的提問,她說:「我和老公結婚6年了,他有時候會找我一起看A片。我蠻討厭的,但他說不看就不會硬,只好勉強陪他看。前陣子老公抓了新片子,是卡通的。我看了以後居然覺得還不錯,那天我們做的很開心,好像回到沒結婚前一樣,很刺激。
後來我們又一起看了幾次卡通A片,我也都很容易興奮,老公說早知道就都抓卡通的了。但我越想越擔心,想請問老師,我和老公會不會就要一直靠A片了?萬一以後沒有適合的A片怎麼辦?靠A片才能做愛這樣健康嗎?」關於A片到底會不會影響性健康的問題,世界各地已經進行了非常多研究,比方說看A片會不會造成陽痿、看A片會不會上癮。
比較穩定的結果是,如果一個男人偶爾看A片,不要每次自慰都依賴A片,甚至不自慰也看A片消磨時光,那他就比較不會在和老婆或女朋友做愛的時候出現性功能障礙,相反的如果每次自慰都看、有壓力就看、無聊也看,就很容易在真實做愛中失去愛愛的能力。不過,像小薇這樣,夫妻倆一起看A片也都有反應,從研究結果看起來,反而是好的。根據一份由2016年刊登在美國性研究期刊上的研究顯示,Frederick 和他的研究夥伴發現,會和伴侶一起看A片的愛侶性愛滿意度比較高。為什麼呢?
因為A片是為伴侶性生活增加新鮮感最簡便的方式。而不論男女,只要能增加性生活的新鮮感,都會增加性興奮的強度。能為性生活增添新意的伴侶,做起愛來比那些只按照慣例做愛的人,能感受到更多更強烈的快感。但是要注意不要讓A片喧賓奪主,A片是暖場的,主角還是在對彼此的慾望身上,簡單說,如果看一看A片就想跟彼此做愛,然後懶的再看A片,那A片就是最佳助攻手囉!但如果全程都要看著A片,或者做一半又想盯著A片,那就不好了。
遇到這種情況,就最好先停掉看A片的習慣,改用為彼此性愛按摩、換個地方做愛、穿性感內衣褲,或是玩點角色扮演來保持新鮮感,特別安排有趣的約會也是很棒的方式(記得是特別安排,不是隨便約去常去的地方吃飯看電影)。人本來就很容易感觀疲乏,變化性愛方式,玩點住性玩具、在做愛時多用一點想像力,讓性生活增加熱度,愛的感覺也能一再回溫,老夫老妻也可以保新鮮。
所以和老公一起看A片會不會不健康,要看你們是怎麼看的,只要對彼此都有慾望,不要只靠A片,也不要把A片變成固定公式,那麼一起看色色電影就是個不錯的調劑。不過,記得要找兩個人都有性趣的類型,如果有人不想看就不要勉強了,免得助性不成還累積委屈,得不償失了。 簡言之,不要把A片變成固定公式了,把A片和其它的性愛新鮮事物混合在一起,因為研究顯示多樣化的性才是維持夫妻性生活熱度的關鍵。
※
【壹週刊動畫】A片心理學,伴侶間第一堂性愛課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1月10日
※
※
當闔起課本,性器官碰到時
◎ 賴芳玉/律師
※
近日報導年輕男性因好奇女性胴體,央求未滿18歲的妹妹裸體給他看後,竟還想拍照,妹妹向父親哭訴,父親怒斥兒子後,帶兒女求助精神科醫師,醫院依法通報,兒子被依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治條例》送辦,父親自責並向民代陳情。這則新聞報導,有幾面向值得探討。例如法律面,猜想很多人不知道,當然包括這案例中的哥哥和父母都不知道這項法律規定。拍攝、製造兒少為性交或猥褻行為的圖畫、照片、影片、影帶光碟等物品,可能觸犯前開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報導指該行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以上、5年以下,但今年11月29日再度修法,已經把刑期上修到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是修正案的施行期日未定而已。另單純拍兒童裸照,沒有觸碰身體,是否也構成該規定的「猥褻行為」?對此,實務雖曾有爭議,但目前持肯定說。或許有人會感到困惑,但不妨從《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色情製品等任擇議定書中對於兒童色情製品的定義,其中提及「主要為取得性滿足而以任何方式表現兒童身體的一部分的製品」,所以拍攝兒童裸照,當然為性剝削型態之一。
除了法律之外,我們不妨藉此共同探討男孩的性與性別教育。這則案例中父親的自責、崩潰,也讓身為父母的朋友們開始感到焦慮,面對這狀況,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呂嘉惠性諮商師認為該案的父母已經盡力,而且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下對外求助,這個性教育責任不該由家長單獨承擔,若法律能彰顯教育意涵,性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是家庭、學校教育,也該是全社會必須動員的教育。她同時提到兒少的性好奇、性探索,除了自己看A片自慰,及等到成年後找到成年、並願意與你一起探索的人,才可以合法進行性好奇的性探索(雖然這與發展流程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一個無法被公開討論的議題。因此,面對兒少的性好奇、性探索,我們能做的就是與孩子建立輕鬆談性的關係,協助其發展人際能力、親密關係互動、交往歷程中所需的能力,而在他們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行為,希望能在孩子與我們建立的信任關係中,就價值觀澄清,與孩子要做各種決定所面對的情境與所需具備的能力充分討論,以協助孩子建構所需要的能力。
坦言之,我認為親職教育中如何合宜並自在地引導孩子的性教育,真的是一件很需要相當自覺和學習的事,尤其受到社會性別文化的影響。美國專研男孩發展的心理學家丹.金德倫(Dan Kindlon)、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提及男孩深受殘酷文化影響,殘酷文化以一種系統性的方式教導男孩,強調的是權力、主導,及對於體貼的否定,把較柔性感受歸類為「女性化」,鼓勵他們將女性視為異類,並將兩性之間關係的最終目的定義為取得主導權,也就是「權力教育」。至此我才明白殘酷文化提供男性性腳本,為何往往有性剝削的戲碼,而男孩永遠處在懲罰文化的接受端。
在這則報導的同時,還有一則新聞提到有家長團體檢舉國中健教課本,理由是課本左右兩頁分別是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圖,當課本闔起來時,男女性器官會碰到,網友戲稱:「會生出小課本」、「台灣生育率有救了」。但我覺得這兩則新聞都反映出父母對於孩子性教育的焦慮,所有的家長都想要盡力保護或避免孩子發生性侵或受性侵的事,但不知該如何做而衍生失控的焦慮,我想這也是呂嘉惠性諮商師之所以提到性教育是整個社會必須動員教育的原因。
※
賴芳玉專欄:當闔起課本,性器官碰到時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2月10日
賴芳玉專欄:為何爸爸的愛,都從背影開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4日
※
※
怕丟臉?男人床上不行,理由百百種
◎ 童嵩珍/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華性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
阿信與老婆交往5年結婚,對老婆基本上沒有特別多的感覺,只是因為彼此在理智上覺得合適進而結婚。婚前就已有明顯感覺兩人在性上不是很合拍,老婆沒經驗,對於婚前性行為的感覺是罪大惡極,阿信雖知道這樣的行為在這個開放的世代的確很憋,但為了能讓老婆安心也不好多說什麼,畢竟老婆說的也不無道理,發生性行為會讓未出嫁的女人受傷,因此他們的性是在婚後才開始嘗試的。
婚後阿信就像中了自己的預言一樣,對老婆一點都沒感覺。他說,「記得最明顯的一次是老婆脫光光躺在床上自己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希望老婆可以幫忙進行挑逗,但老婆似乎(對性)一點也不懂,口交也只是輕觸一下,感覺就像一個小孩,一點也吸引不了我的性趣,但老師別誤會,我是正常的,因為有時還是有生理慾望,也會去找性工作者發洩一下,做得都挺好的,我就是覺得奇怪,難道是我們的感情已經在不知覺中昇華成家人了嗎?還是如許多網路上傳言的,如果一旦感情昇華成親情是不會想要和對方發生關係的!」
這些疑問阿信一直都不太敢和老婆談,擔心她會不舒服或覺得自己下流,另外,和性工作者的部分阿信也根本不能說,「你說我該怎麼辦?」咨詢到這裡,我大致可以預測阿信的狀況是80%以上的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但因為不知老婆面對插入時的狀態,也就順口問了句:「老婆在做愛時有什麼反應?」,阿信說:「我老婆對性一直都是比較緊張,通常我碰她,她都會刻意閃躲,我想是不是她有性冷感的情形呀?還有,她從小到大對性的常識可以說是一點都沒有,也不知哪裡可以學?想告訴她又擔心她會亂想,甚至覺得我嫌棄她,但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幫她?」
聽完這些,我感覺豁然開朗,原來答案可能在老婆,我猜測會不會又是一位陰道痙孿無法做愛的女性導致男性陽痿的案例?原來我是錯的。當兩人一起咨詢時,老婆說:「我真的沒有非常害怕,只是覺得老公為什麼不強勢一些?如果他可以強勢一些也許就可以通過了也說不定?」為了釐清到底女性有無性交恐懼,我做了一些檢查,結果老婆果真的沒有性交恐懼的現象,但為什麼會無法成功呢?
在第一次與阿信會談時,阿信在我們的引導下說出:我與老婆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個性上的不相容,我和她都是強硬派的,結婚前我們沒有同居過,對彼此深入的生活不是非常了解,生活習慣也差很多,兩人各持己見不肯讓步,最後搞到不可開交,生氣、冷戰得沒完沒了,但現在我知道,吵是沒用的,這兩年我開始學會「忍」。但老婆沒覺得我的「忍」可以讓她的固執有得商量,反而更加堅持自己的看法,甚至對自己即使是錯誤的看法也深信不疑,很難被說服,久而久之,我覺得我的深情已經很難再提起,這樣的忍讓對我們兩人間的性慾傷害太大了。
是的,終經過我們的引導後,阿信開始對自我剖析的部分有些鬆動,不再一廂情願的認為是親情深化所致的性慾缺失,眼看問題將水落石出,沒想到在我多問一句後又重新組合。我問阿信,與老婆在性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阿信說,老婆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娃娃,只要稍不注意就會感冒、生病,尤其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就會有更多的擔心,不知待會會發生什麼事?有時心理壓力會大到會讓人喘不過氣來。這樣的過多擔心也會發生在做愛前,老擔心器官插入時會把她弄壞了,說真的,我真的想要一個正常、有體力、有活力又可以正常做愛的老婆,難道也這麼難嗎?
真的這麼難嗎?其實一點都不。我們常會習慣怪罪別人,也習慣負擔別人的情緒及責任,我想阿信也是。從一開始說,覺得與老婆沒性慾是親情造成的,後來又覺得是老婆不懂性、沒吸引力所致,到最後覺得老婆太過固執是傷害兩人感情的最大因素,末場再加演個老婆身體不好怕碰瓷,這樣看似是老婆問題的狀況,其實是為了掩飾自身無法應付現狀的藉口。
當然,我們也都理解兩人感情要好、性要和諧,除了要相互包容體諒以外,更應各自坦誠說出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彼此的難處,負起該負的責任,但說穿了,重點一直都是自己,沒有別人,任何不順利的人或事,都是學習的功課,千萬不要妄想自己是超人,能負起超出自己限度的擔心,這樣不但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未必是好事,在性上,更是如此!
※
【壹週刊】怕丟臉?男人床上不行,理由百百種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4月25日
劉黎兒專欄:愛上年上男的真正理由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3月20日
☆ ☆ ☆
用身體去愛,去感受,去觸摸,去探入 |
◎ 黃喬鈴/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 王兆慶/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
救少子女化,楊志良前署長主張女性服照顧役,衛福部則推出育兒百寶箱。大人物催生奇招盡出,卻紛紛被網路鄉民譏為「講幹話」(乍見了不起,實則無意義的空話)。原因是,這些主張都沒有觸及台灣青年的問題核心~雙薪家庭已成主流,男女幾乎都想也必須兼顧工作和育兒。但賺錢累、育兒也累,這兩件事在台灣極不相容,難以並存。因此,民間團體過去大力倡議公共托育,期盼國家制度分擔育兒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壓力。
但晚近實務經驗可發現,台灣的工時和工作型態愈變愈奇怪,一般托育服務愈來愈跟不上家長的需求。最常見的「非典型工時」包括:餐飲業(中午上工,空班3小時,晚餐再工作)、醫療及社福業(大、小夜班輪值)、科技業(做二休二)等。且這些就業型態並非少數!根據勞動部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統計,有21%的受僱者都屬於非固定白天班,亦即每5位工作者就有1位是「非典型工時」。這種工作型態的家長,想靠一般托嬰中心、幼兒園日間托育來維持工作,根本極度困難,最終選擇往往只有媽媽辭職或托給阿嬤一途。
其次,就算是固定白天班的「典型工時」家長,仍有工作和育兒接軌不易的挑戰。如果家長天還沒亮就要上班,那就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找到早開門的保母或托嬰中心;而傍晚時不時的開會、加班,一般家長未必能拿到加班費,但托育的「延托費」往往是一分一秒得算下去。於是,家長必須每天早晚手刀衝往保母家、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幼兒也常常是早早被挖起來、晚晚接回家。
這種長期疲勞感不解決,青年人就會視兼顧工作和育兒(並且生兩胎)為畏途,生育率也就長期陷於1(即女性平均只生一胎)。目前常見的情況是,家長開始轉向抱怨托育人員,希望保母不要收加班費,希望托嬰中心和幼兒園早上七點開到晚上七點。沒錯,托育時間愈彈性,對家長愈有利,然而,這也是家長與托育工作者彼此剝削,雙雙犧牲彼此家庭生活的開始。最終,勞工無私奉獻給雇主、托育人員則無私奉獻給家長,兩造互相傷害,但「工作和家庭平衡」的理想愈來愈像是癡人說夢。
且讓我們面對台灣職場和家庭的兩難問題吧。政府如果頻頻開放制度,讓職場上充斥「雇主」的彈性利益、允許老闆恣意運用人力,卻長期忽略「育兒家長╱勞工」的彈性利益,父母無法自行運用並調整合理工時,那麼托育制度也追不上大家的需求,工作和家庭也不可能平衡。此外,我們必須回頭檢視職場勞工彼此仇視的團體動力~台灣的育嬰假、縮減工時等友善職場措施已經立法多年,可是一般民間職場上,大家還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育兒父母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需求而影響到別人」。
懷孕同事常請假、加重他人工作負擔,可能會被嫌棄;請育嬰假在家照顧,可能會被眼紅;因接送孩子而提早離開辦公室,不跟大家一起加班開會,可能會被偷酸。孩子不是生完就沒事。從懷孕、生產到育兒,現代雙薪家庭需要政府、企業的多重協力,才能達成生兩胎的理想數字。說真的,除了凹女性服照顧役或者發送育兒百寶箱,大人物應該還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努力。
※
黃喬鈴、王兆慶:比起百寶,工作兼家庭更重要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1日
※
※
單親媽與血癌女,走過谷底創新人生
◎ 李佳玲/綜合報導
※
台南東山老街上,路旁一間麵店,54歲單親媽媽許蕙蘭和長女小如一個收拾碗盤,一個煮麵招待客人,25歲小如綁著馬尾樣貌清秀,熟練收拾桌上碗盤,但9年前的小如才16歲因發燒就醫發現罹患血癌,接受治療時,打藥副作用讓小如掉光了頭髮。許蕙蘭說,先生在女兒罹癌前半年車禍身亡,自己靠著在餐廳、早餐店兼兩份工扶養當時才16歲、14歲、13歲及9歲的4子女。生活原就吃緊,沒料長女小如就讀高一時卻罹患血癌,需休學一年進行治療。
■ 9年前獲轉61萬善款治病
面對漫長療程,經濟壓力一度壓的許蕙蘭喘不過氣來,同時看著女兒小如,治療期間,不停反胃嘔吐,飽受著病痛折磨,許蕙蘭當時心如刀割一般,恨不得是自己能代替女兒生這場病。小如生病後,經由學校輔導主任轉介至蘋果慈善基金會, 2009年7月12日蘋果《暖流》披露《顧血癌女 單親媽兼差苦撐》,獲讀者捐款共61萬682元。歷經9年多時間,目前小如只需定期追蹤,想起女兒罹癌時狀況,許蕙蘭已能笑著談論,她說,小如得到血癌,「我只想到白血病就是無藥可醫,這下完蛋了,醫生才告訴我說,孩子是屬於急性的,存活率也比較高,只要跟著療程走就沒問題。」
回憶起當年辛苦,許蕙蘭說,自己是屬於不會想太多的個性,「畢竟遇到困難就是面對,度過難關後,就不要一直想著不快樂的事,當時先生倒下時,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撐下去,要帶4個小孩長大,換女兒的時候,我想的也是無論如何都要把她照顧好。」許蕙蘭說,那時收到61萬多善款很驚訝,「沒想到有這麼多人捐款,蘋果基金會當時將這些錢開成24支票給我,存進去後每月兌現,讓小如能吃營養一點,回診的交通費都不用煩惱,算一算剛好是2年的時間,剛好撐到小如的療程結束。」
■ 兒女已成年開始圓開店夢
許蕙蘭說,這幾年女兒、兒子長大畢業,24歲的次女在外地工作,23歲參女已結婚且和19歲的么子都服志願役,考量長期在餐廳工作,「我年紀也大,恐怕不能長久,因此決定開店,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當年陪同見證轉交善款的牧師蕭瑞巧也說,自己認識蕙蘭和小如10多年,一路看著蕙蘭陪伴女兒,感受到她真的是一個很堅強的媽媽,為了孩子們盡力賺錢,甚至到現在開店也是想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當時這份善款溫暖了她們母女,在苦難當中卻感受到社會中到處都有天使。」
去年小如從大學畢業,先到店內協助,小如說,自己原本對未來沒想法,但生病後接受到許多人協助,啟發了回饋社會念頭,因此大學選讀社工系,去年畢業後,剛好母親麵店也需要人手,就利用找工作的空檔幫忙麵店生意。許蕙蘭說,自己非在地人,開店初期也遇過好幾禮拜沒客人,但漸漸有顧客願意上門嘗鮮,因此生意慢慢穩定,她也期盼讀者們,若有機會來到台南東山老街可以到「小蘭土魠魚羹」品嘗她的用心料理的好手藝。
※
【暖蘋果】單親媽與血癌女,走過谷底創新人生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18日
※
※
媽寶夫妻拒養小孩,竟是雙方父母出來喬
◎ 投訴組 撰文
※
這對夫妻是都是在夜店的玩咖,也曾是小留學生,長大流連夜店和派對,情史也都甚豐富。交往不久女生懷孕,因流產多次決定接受醫生建議生下。雙方父母便要兩方結婚,除了選婚戒、婚紗、拍婚照還有決定蜜月地點,由女方張羅安排外,剩下都是雙方父母討論安排,男方好像是來參加別人的喜宴,從頭到尾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兩人拍婚照時,男方只顧自己扮裝的梳化,還有跟造型師以及攝影助理搭訕,不顧女生當時懷孕初期的種種不適,在選婚照時,選的幾乎都是自己的獨照,對於女方選的照片,不是嫌懷孕不藏肚,不然就是嫌臉浮腫不上相等。婚姻待產過程,男生從來不曾陪產檢,甚至在初期曾有出血現象,女生希望男生陪同產檢,只換得正在電玩的他一個不耐煩的眼神,然後仍是女生由媽媽陪同赴醫院。生產後坐月子期間,男方就時常夜不歸營,理由,小孩哭,他覺得吵,會失眠,所以回媽媽家睡覺。
當女生希望男生能幫忙顧小孩,男生看著她冷說:「我娶了妳就已經是最大的犧牲,小孩是妳要生的,當時我就說要拿掉,是妳自己身體差不能拿,怪誰,我把妳娶進門,給妳和小孩名分,已經很好,不然妳還要怎樣,離婚啊!」此時外婆抱起外孫,母女孫三人抱著哭泣並泣訴媽寶女婿種種脫序和幼稚自私行為,而奶奶(男方母親)也加入戰局,數落媽寶媳婦每日晚起、不做家事、見了公婆一副臭臉、兩人整天吵架,有啥好吵,小孩也都是公婆主要照顧,這樣還不夠好嗎?
只是雙方還是家長陪同到律師事務所談離婚,這對夫妻竟然都不想要孩子的監護權,最後還是女方的爸媽說願意撫養外孫,而男方的爸媽就說他們不願負任何責任。吳孟玲律師說,爸媽的寶貝究竟能否成為寶貝另一半的愛的器皿,端賴能否割斷臍帶做大人,割掉才能聯合成為一體。當男方的爸媽說不要監護權但要有探視權時,通常是孩子的父親才有這個權利,不是給爺爺奶奶,但可經過協商與女方談妥即可。
※
【壹週刊】媽寶夫妻拒養小孩,竟是雙方父母出來喬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1月26日
※
※
世上不外乎兩種父母?最狂教授解析
◎ 影創中心/台北報導
※
台灣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教育傷透腦筋,深怕管太嚴孩子受不了,但太放任又怕孩子學壞,因此感到無所適從。對此台大狂師「錕P」指出,教養孩子這件事情其實沒有絕對,如果秉持著兒孫自有兒孫福,順其自然發展,當然是一種做法。要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錕P舉例平均年齡20歲的奧運金牌選手,其實自小便賭上將來,而父母的辛苦,也不亞於他們有成就的孩子。倘若要孩子能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父母就勢必要付出同等代價,並且以身作則,用最大的心力來培養孩子。
※
世上不外乎兩種父母?最狂教授解析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10月24日
☆ ☆ ☆
性愛就像社交與體能活動,能夠避免大腦認知退化 |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 我有宗教自由,拒絕為同性戀服務
婚姻平權與免於歧視的權利,在宗教自由下低頭。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家蛋糕店師傅,拒絕幫一對同性伴侶製造結婚蛋糕,因為認為有違其信仰,而遭到提告,美國最高法院周一做出裁決,贊成蛋糕師傅有權依據宗教信仰拒絕製作同性婚姻蛋糕。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國家廣播公司(NBC)等報導,最高法院大法官以7比2票裁定,對菲力普斯(Jack Phillips)提告的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Colorado Civil Rights Commission)敗訴,指該機構對蛋糕師傅的宗教信仰有敵意,侵害他獲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宗教權利。
菲力普斯在科州經營「傑作蛋糕坊」(Masterpiece Cake),2012年拒絕為同性戀伴侶馬林斯(David Mullins)和克萊格(Charlie Craig )製作蛋糕,因為這有違其基督教信仰。結果遭科州民權委員會指控,他違反科羅拉多州的反歧視法;該法禁止企業基於種族、性別、婚姻狀況或性向拒絕提供顧客服務。不過,對於民眾在何狀況下可以根據其宗教觀點,主張豁免反歧視法,最高法院此次裁決並沒有作出明確裁示。
※
美最高法院挺烘焙師傅,有權拒為同性伴侶製造結婚蛋糕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6月05日
※
※
一位爸爸的驚覺:父愛是後天學的
◎ 麥可.路易士/非讀 BOOK
※
第一次當爸爸最讓我驚訝的是,我對自己小孩的感覺要達到自己預期的那樣,竟然要花好久時間。昆茵出生後我抱著她,是可以感受到心中一股柔軟的情感,和一點理論上來說應該要有的父女之愛。但是在那之後,足足有六個星期之久,最好、最好的狀況也只是那種事不關己的娛樂消遣。而最糟糕的狀況,則是非常痛恨。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抱著號啕大哭的昆茵站在陽台上,如果不是知道把她扔下去會犯法,我真懷疑自己會不會那麼做。我還記得那時候我認為嬰兒猝死症~小寶寶在嬰兒床上突然死亡,找不到特別原因~其實不像官方統計數字那麼多,很多一定都是被害死的。
當父母的竟然會害死自己的小孩,原因一定是非常驚人吧!但其實既簡單又自然。母愛也許是天生本能,但父愛一定是後天學會的。這就是身為人父的核心祕密,或者說,至少是我的經驗吧。這個「小東西」降臨到男人的生活,讓各方面都變得更糟,如此的情緒怎麼會轉變成愛呢?昆茵出生一個月後,要是她被卡車給輾了,我看我也只有義務性的悲傷而已。但是大概經過半年,要是有卡車衝過來,我肯定奮不顧身地擋在她前面,絕對不會讓她受到絲毫傷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為什麼會從一個怪物變成一個好爸爸呢?我不知道。
所以迪西這一次我就更留心注意,這個過程是怎麼變化的。老實說,我發現迪西不像她姊姊那麼討厭,至少剛開始是如此。她比較不會毫無理由地哭個不停,就算有我也聽不見,因為我也不常在她身邊,而是在照顧昆茵。這兩次的主要差別在於:我現在有了她媽媽認可的合法理由,逃避新生兒最磨人的頭幾個星期,而我也的確這麼落跑了。有時候我甚至忘了還有個新生兒。
走進房間,在電視上轉來轉去地換台,然後看了棒球比賽二十分鐘,才發現右邊有個你不認識的五週大嬰兒在看著你,這真是非常奇怪的感覺。不過迪西被故意留在我身邊的次數也夠多,足以讓我感受到單獨跟她在一起時的疲勞、挫折和不快樂,也感受到一股奇怪的殺氣。但同時我也注意到,在過去一星期左右,我看著她時又有一種由衷喜愛的感覺。對於此時再一次的神奇轉變,我盡可能地列出幾個影響因素:
一、母愛的影響:
我是個職業作家,應該有敏銳的觀察力吧。但要是沒有塔碧瑟的話,我可能根本不會去注意自己的小孩,也不覺得有什麼好看的。我自己看見的,只有從小嬰兒身上溢出、吐出、拉出、排出的各種物質,通通需要擦拭清理,還會製造許多令人不快的噪音,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但是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可愛之處,她媽媽一看到就會用真誠的熱情提醒我,而這也融化了我冰冷的心。比方說,小寶寶的臉部表情,像藍色小精靈的臉、大便時用力的臉,還有像外星人ET的臉。她臉上的表情有時像是問著「你今天過得如何?」,有時是「打電話到公司找我」,也有像「黑手黨殺手」撇著嘴角,好像是要問我:「老兄你在跟我說話嗎?」的表情。
二、她的模仿天分:
五週大的嬰兒對於平常的溝通方式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不管是對她尖叫或唱歌給她聽,得到的往往只是她茫然地瞪著你而已。但你要是跟她臉對臉,做出一些奇怪的表情,她就會模仿你。你伸出舌頭,她也會伸出舌頭;你張開嘴巴,她也會跟著張開嘴巴。我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通常也沒別的事做,就對著她做表情讓她模仿,我也因為這樣越來越喜歡她。
三、情況會隨年紀越來越好:
迪西後來每九十分鐘才醒來一次,死命尖叫把大家都吵醒的頻率也延長到兩個小時才一次。平常的人大概覺得這樣怎麼忍受啊,但對我來說已經是謝天謝地的進步,甚至可說是她非常友善的行為。迪西雖然還不能得到模範兒童楷模獎,但已經在全力爭取進步獎,看到她這麼努力就很難不喜歡她。這裡頭當然還有別的我沒說,因為我怕下次分攤這些不愉快的責任時,可能會對我不利。其實那些只是照顧小動物的行為,即使是你不想做,或許特別是因為你很不想做,反而會有轉化效果。
我有個朋友領養了兩個小孩,他的一位朋友就曾問他說,你怎麼知道你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呢?這就是重點所在,你為那個無助的小東西所做的點點滴滴,就會讓你愛上他。人大概都有這個本能。像我這種對逃避麻煩事超級有天分的人,這對我來說就是個啟示:正因為你想把他扔下陽台,但是你沒有,所以你才愛上他的。
※
從忍住不把哭鬧的孩子扔出去,到願意替他擋下一切傷害 ...父愛是後天學的
商業周刊 良醫健康網~2017年12月01日
※
※
一個離不了婚的男人
◎ 賴芳玉/律師
※
記得有位男性朋友渾身發抖地說著他的婚姻困境,他說:「我真覺得她(妻子)太恐怖了,我實在沒辦法跟她住在一起了,可是我先前離婚訴訟敗訴了,我律師告訴我,如果日後要再提離婚訴訟,就不要離家,但我已經快受不了,怎麼辦?」為什麼一起生活這麼痛苦?他說:「兩個人毫無感情,沒有對話、溝通,尤其歷經離婚訴訟後,我每天都不知道她會做甚麼?是否又在錄音?日夜處在恐懼中,因為我不知道她會出甚麼招。這種日子太痛苦了。精神科醫生說保命要緊,叫我要逃。」
但先離家的人真的離婚就困難嗎?司法實務對於離家別居的行為,早期有個判例稱之為「惡意遺棄」,因夫妻本負有履行同居義務,客觀上沒有正當理由而先離家,主觀上也拒絕同居者,就可能被認定惡意遺棄,可以依法提出離婚,反之,惡意遺棄的一方則因過錯在自己,為有責的一方,因此不得提出離婚。然而這世代多為雙薪家庭,雙方都具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或身分,惡意遺棄四個字,怎麼看怎麼扞格,在家的一方,被冠上被遺棄的配偶,任誰都感到悲涼。
而分居或許是為了讓雙方冷靜或解脫這個婚姻困境,離家者卻被稱之為遺棄者,這麼負心漢、薄情郎或拋夫棄子的形容,無論夫或妻,似乎都很難接受。因此現在司法實務減少使用「惡意遺棄」,而是以夫妻分居作為感情破綻的重大事由,但或許受到這個判例影響,對先離家一方,仍多被認為錯的比較多一方。然把兩人綁在同一個屋簷下,就會讓感情回溫、婚姻就此轉圜嗎?先離家的人就真的比較錯了嗎?在法律上必須找到離家的正當理由,例如因工作、學業分居、雙方合意分居,或對方家暴或其他難以共同生活的不當的行為。
但我認為現代社會對於婚姻更重視生活品質,而不是形式上的關係,簡單說,「同居」不再是很重要的婚姻內涵,半分居或假日夫妻的婚姻生活,可能更接近現代社會的婚姻趨勢。這位男士聽到法律說明後相當氣餒,因此我繼續解釋:「我清楚你的醫生要你逃的意思,分居是為讓你逃離創傷來源,沒有離開創傷來源,舊傷添新痕,治療也有限。不過,在法律上確實可能因不同解讀帶來風險。但你有沒有想過至少先處理情感、精神上離婚?而不是因為處理不了法律離婚,就把自己的人生賠進去。」
離婚有很多個層面,除了法律上離婚外,還有情感離婚、精神離婚、家族離婚及社交離婚。情感離婚,指的是兩人互不再情感牽絆、愛恨情仇;精神離婚,則不因對方的風吹草動牽動自己情緒;家族離婚,則是法律上雙方的姻親關係隨著離婚中斷,且實質上親戚間婚喪喜慶的團聚、祭拜或迎送往來也隨之中斷;社交離婚,也就社交圈的友人都已經清楚知道兩人不再是夫妻關係,不會有賢伉儷的敬語或夫妻結伴赴宴、同行的邀約等。
但很多人處理離婚,都只處理法律離婚,其餘家族、精神、感情、社交離婚就不清不楚,也因此衍生許多紛爭。最後,這個離不了婚的男人決定離家,先處理了精神和情感的離婚,至少先找回自己可以改變的力量,而不是把控制權交到他人或司法手裡,幾年後再見到他時,他已是精神飛揚了。
※
賴芳玉專欄:一個離不了婚的男人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1日
避免「春節婆媳症候群」,夫妻要多做這件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3日
※
※
為什麼要結婚
◎ 史丹利
※
上個月我寫了一篇「小孩不是婚姻的絕對」,大意是結婚不一定要生小孩,這是個人選擇,只要兩人有共識,有沒有小孩就是兩人的問題。有網友在那篇文章底下留言:「但人們要這紙婚約作啥?其實人們不需要結婚,如果不打算有小孩。」我很驚訝看到網友這樣的回應,我想就算你無法認同別人的想法,但你還是要試圖去理解,這才是一個多元社會應該要有的現象。既然還是有人無法理解的話,我想還是說明一下,為什麼我覺得婚姻不一定要有小孩。
就像我一直都不想要小孩,所以一開始我也沒有打算要結婚。但自從遇到我現在的老婆之後,我開始覺得跟她一起生活也不錯,然後開始了同居,同居之後也覺得好像可以跟她一起生活一輩子,當然我可以選擇不要結婚,但沒有結婚總是會有種不安定感,怕哪天吵架吵一吵就分手了,怕分手之後我會後悔失去這麼適合我的人,怕再也找不到更契合的人,所以我才選擇結婚,但我們有「不要生小孩」的共識。兩個人想一起生活一起手牽手互相陪伴到老,所以才要那一紙婚約,這樣才不會那麼輕易地失去對方。
至於小孩就是婚姻的選項之一,而不是婚姻的絕對。有人覺得有了小孩,婚姻才會更完整,但也有人認為兩個人生活就很開心,有了小孩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負擔,這些都沒對錯,只是想法不同,但真的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去說服跟你想法不一樣的人,因為這樣對兩邊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的。我當然不是在鼓吹大家不要生小孩,只是想要表達這件事不是絕對,而是有選擇性的,所以就不要來戰了,真的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啊!
※
史丹利:為什麼要結婚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1月29日
☆ ☆ ☆
性功能~綜合1074輯
性功能~綜合1073輯
性功能~綜合1072輯
性功能~綜合1071輯
目錄~男女性愛平權2018年輯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做一個情慾真正自主的女人 |
◎ 童嵩珍/中華性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
「老師,我來治療的目的是想讓我的身體對男人有反應!」
小琪,38歲,骨感到只下骨頭的她堅持每天只吃一片麵包,絕對要對自己狠一點。她說,我從10多歲就出來打拼,18歲嫁給我前夫,2 年後離婚,23歲又結婚,又離婚,現在這個男人也是,又在外面找小三,為什麼我的男人都背叛我,沒一個不劈腿的?老師,你告訴我到底為什麼?
小琪的老公坐在治療室的門口,引領盼望著她能進行治療,因為現在不是他,而是她有外遇,而且,很多個,多到每天需要到不同的地方載她回家,爛醉,整個不省人事,老公已經無法約束她了,可是他們的小孩才10歲,他不想放棄這段婚姻,但現況卻是綠帽子戴不完。
羅生門?其實不是。小琪的老公之前的確有外遇,但他並沒有真正當真,只是逢場作戲,但夜夜不歸是事實。最後小琪問他,但他說我在床上像個死魚,真提不起勁,於是我吵,甚至裝高潮,但發現自己連裝都裝不起來,沮喪,後來就放棄,藉忙工作來麻醉自己,心想反正你要玩就去玩吧!我也管不了你。
一段時間後,小琪的事業愈來愈好,外面的男人也開始向她招手,她想既然這幾個男人都讓我沒辦法滿足,那換個看看,於是就踏出自己的性開發之路。現況是每晚都想嘗試不同的男人,小男人、大男人、帥男人、壞男人個個來,反正這段婚姻我也沒對不起,也不想繼續委屈了,更不想要了,但是,小琪卻發現自己怎樣都無法高潮,這才開始回想,原來自己在每段婚姻中對性都沒感覺,才恍然大悟,覺得自己的性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想有人管我不行嗎?」小琪在我們和老公一起談時說。你現在知道要回來了,可是我不想要你了,兒子我會自己養,你要走就走吧!霸氣的小琪轉身從乞討的小女人變成不可一世的大女人,老公一下子接受不了,希望小琪可以回頭,他想借由我們的課程使她成為在性上有感覺的女人,繼而回頭與他白頭偕老。
「回不去了!」小琪說。我不喜歡他了,現在外面追我的男人個個帥,只要我想要沒有得不到的,但是,我的問題仍沒解決,我是想要有人可以做愛,但我不想他們黏著我!
這又怪了!是的,小琪說,因為我現在有錢有閒了,但這些男人每晚都不只要一次,做多了好煩,我只想和他們「做一次」,第二次,我就沒激情了,要應付他們很累。其實小琪根本還是沒享受性,骨子裡還是受害者。
「可以把我調教成喜歡做愛的女人嗎?」
「為什麼要變成喜歡做愛的女人?」我問。
「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做一晚不累,就可以想做、不做自己決定。」
我問:「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做個情慾自己的女人了,不是嗎?以你現在的狀態,儘管可以叫喚這些男人。」但她潛意識裡可沒這麼想,最後還問:「像我這樣的喜新厭舊,是不是壞女人?」在內心世界裡,還是不管是真的還是裝的情慾自主,完全是擔心自己被拋棄,所以先拋棄別人;即使自己可以掌控全局,還是希望依男人的期待進行。
自慰課程是她學得最好的一堂課。她說,透過自慰器她現在終於知道不和男人做愛多爽,想要停就停,想要繼續就再來一次,除此之外小琪什麼口手愛全都不想學,因為她說這些對她目前來說都不重要,她不想討任何人開心,也不想服務別人,缺乏動力。直到最後一堂課,她告訴我,她終於把那個男人(老公)甩了,她感覺很開心。
雖然在性上她沒學到什麼本事,但實質在精神上我認為她是學最多的。因為她學到的是精髓,一個情慾真正自主的女人。最後,畢業時她說,來這裡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放心地說」,沒有道德與罪惡,以前不敢接受(振動器)的,現在感覺可好著呢!
※
【壹週刊動畫】老公劈腿,我就戴綠帽給你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2月24日
※
※
家人概念
◎ H
※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描述這個世代一起老去的朋友們愈來愈多了。大家愈來愈傾向於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而不是一定要和家人。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網路的出現,讓所有人事物變得更疏離,但是在某種層面上卻也變得更容易找到同好。說起來這真是個有趣的年代。住在一起的家人們,因為網路,可以和遠在他方的同好談天說地,然而雖然在同一個屋簷下,與自己的家人卻可能整天不說一句話。因為人際關係的改變,也導致父母老邁之後,不會寄望小孩們的撫養,再加上目前年輕人所面臨的經濟現況,不讓2老擔心都已經算是優秀青年,更不用說要反過來孝順爸媽了。
對我來說,曾罹患過憂鬱症的病因,最大的可能來自當時自己對未來的恐慌。沒有家人的我,受過一連串挫折後,自然對自己的老去感到恐懼,因而產生憂鬱。但是住院過後,回到日常生活中,我赫然發現,即便沒有家人,我身邊還是有一群好朋友會關心與幫助自己。網路上的讀者、甚至是不認識的人,他們也可能因為相同處境而伸出援手。這讓我在心態與觀念上有了很大改變。
所謂的家人,可以推己及人。在我眼中,就算是生活中偶爾出現的觀光客,都可能因為一次不小心的邂逅,就成為生命中的朋友。而這樣的朋友,雖然不會時時陪在你身邊,但是當你需要一些協助,不管是心理上或是實質上的,他都有可能現身。換句話說,在未來,我認為所謂的「家人關係」會愈來愈薄弱,真正會一起生活的,會是透過網路找到彼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這或許是網路帶來的疏離,卻也是網路帶來的溫暖。
※
H:家人概念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01日
☆ ☆ ☆
性愛玩具~報導1074輯
性愛玩具~報導1073輯
性愛玩具~報導1072輯
性愛玩具~報導1071輯
目錄~男女性愛平權2018年輯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我有宗教自由,拒絕為同性戀服務 |
◎ 李秉芳/台北報導
※
台灣社會對「好爸爸」的定義經常同於賺錢養家者,「好媽媽」則被期待要成為孩子的最佳照顧者,父親節的前夕,《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新書舉辦分享會,邀請兩位爸爸和婦女新知基金會,以爸爸角度出發,其中帶著小孩前來座談會的精神科醫師陳嘉新表示,現在國家和社會對托育的想像仍然很單一,「生養小孩都是自己的事」的觀念普遍,其實很多時候托育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系統和社區的支持。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台灣的托育服務已經高度市場化,許多人主張托育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家長和業者間銀貨兩訖,政府不需要管太多,唯一要做的就是花錢補助家長去付托育中心的費用就好,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經常不公開透明,托育中心的品質參差不齊,有許多不當的情況也會出現在收費極高的幼兒園,而長久下來也讓托育變得「階級化」和「性別化」,收入高的家庭選擇就較多,而女性很難在育兒之後繼續就業等。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倡議人,同時也是全職奶爸的郭駿武則表示,其實他認為過去大家都都太少要求國家或社會在養育小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有些功能應該要被提供,他也直言,他在小孩出生之前並沒有上過什麼「爸爸課程」,一直到出生第二天在月子中心,被護士叫去學換尿布,才真正開始學習當一個爸爸。
郭駿武說,很多實務工作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來學系的,但重要的其實是觀念的打通,他坦承自己也是傳統教育制度下長大的,每次當他在餵奶、換尿布時,內心有時候就會冒出「怎麼會淪落到此?」的聲音,但他現在也同時會有對這種聲音的反思和檢視,「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郭駿武強調,當全職奶爸養育孩子的過程給他一種「重生」的感覺,讓他重新脫離過去傳統教育價值中希望他成為某種角色和刻板印象的樣子。
陳嘉新也表示,他認為在國家和政府之外,其實社會和社區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例,表示當年他太太還在懷著一對雙胞胎時,有天半夜忽然發現出血,必須緊急到醫院去,但當時家中的孩子該怎麼辦?他們只好半夜打給褓母求救,陳嘉欣說,如果沒有褓母,或是沒有親屬在附近,這種時候國家和市場的力量恐怕也都很難「緊急動員」,這種時候需要的就是社區的協助,建立社會連結的力量應該及早被意識和熟悉,是家庭很重要的需求。
覃玉蓉則表示,他認為政府的資源要重新分配,現在很多資源都投入在重大經濟建設上,卻沒想過幼兒照顧其實也是國家的重要建設,整合跨部會的資源,建立支持家長的友善生養環境,才有可能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另外托育服務的公共政策討論制定,也必須要有家長參與的管道,而非大多都只是握有大量資源的安親班業者去進行遊說、發言,讓更多不同家長的聲音被看見,平衡各方的利益,才有可能達到家長、幼兒和教保員的三贏局面。
※
全職奶爸的呼籲:生養小孩不只是自己家裡的事
民報 新聞 ~ 2017年08月06日
※
※
兒遭撞身亡,她靠幫助被害人家屬思念他
◎ 吳珮如/台北報導
※
「我一直覺得我很幸福,直到兒子發生車禍為止。」犯罪被害人協會志工朱芳儀的小兒子謝卓衛,6年前騎機車遭撞身亡,得年18歲,朱芳儀每天以淚洗面,「除了哭就是想死」,但朱芳儀沒有一蹶不振,她開始參與志工訓練,如今已輔導數十位同樣失去親人的被害人家屬,過來人的身分讓她更有同理心,她從不避諱談兒子過往的生活點滴,因為這是她思念兒子的方式。「弟弟很聰明,只是不愛念書,但他會關心別人,他小學時就會牽行動不便的老人過馬路,他還會回來拿盥洗用具給遊民洗澡,這都不是我教他的,他天性很善良」。
談到兒子,朱芳儀眼中有光,說到一半卻又黯然,「事發後我看到新聞,年輕人對街友潑糞,我看到當下我就哭了,你們這些人都在,我兒子是要照顧街友的人,結果他走了,這是什麼世界,老天爺到底有沒有眼睛,我一直在問,但無解。」18歲的謝卓衛,2012年2月5日凌晨騎著機車直行,在北市松江路和長安東路口被違規左轉的汽車撞倒喪命,「我當時覺得不管花多少錢,我都有辦法把他救回來,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但醫生卻告訴朱芳儀,兒子到院前就已經走了,我人生就毀了。
回想兒子剛離世的那段期間,朱芳儀說:「天天就是哭,除了哭還是哭,還好我有工作,但工作當下眼淚就會不停的流,除了哭,就是想死。」當時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志工開始輔導朱芳儀,並提供愛心律師為她寫狀紙、出庭,她和先生最後決定和肇事者和解,將取得的賠償金,一半捐贈,一半做為喪葬費,肇事者則獲得緩刑。幾個月後朱芳儀收拾心情,參加犯保的志工培訓,「我只能化悲憤為力量,我兒子這麼善良,我應該把他的遺愛轉化,幫他照顧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現在做的事情,我兒子在的時候他也會做,他會更樂衷,我們只是在完成他一些心願」。
「我們要先學會安慰的藝術,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沒有準備好說再見」,朱芳儀一開始打電話關心被害人家屬,也到府拜訪他們,不幸的家庭雖各有各的不幸,有些苦衷卻一致,「很多受害人是獨生子,他們(父母)跟我說沒有人幫他捧斗,所以他就把塔位買在一起,聽了就真的很心酸,而且還求償無門」。但有些家屬仍認為,他人不會感受自己失去親人的痛,朱芳儀聊到最後才會告訴對方,自己也是過來人。
「這種痛只能隨著我們進棺材那天才會休止,它是永無止盡的,沒有人能夠理解那種叫做椎心之痛、撕裂的痛」,她慢慢地融入被害人家屬,「我們可以互相取暖,互相安慰,我在安慰他的過程,我也會自我療癒,那我就會讓自己更堅強」。現在的朱芳儀比六年前更堅強,但時間不是她的止痛藥,她不希望隨著時間而忘記喪子的痛,「因為我害怕遺忘,所以我說妳不用害怕談我兒子,甚至我們可以談得很開心,他搞不好就在旁邊聽,你不要偷罵他,因為他有很多片刻、很多美好的回憶,如果我不再重複,哪天我真的把他忘了,我會很難過」。
從被害人家屬,成為輔導被害人家屬的志工,朱芳儀非常感謝丈夫和大兒子的支持,不善言語的大兒子去年結婚時,要求帶著弟弟的遺照一起拍攝全家福,一家四口,其實一個都沒少,「我只有活著,完成他的遺願,那我們兩個就都活著,而且會活得很快樂、很健康」。朱芳儀目前手邊輔導的其中一個個案,就是去年十一月間發生的台大潑酸情殺案,遭硫酸潑及的謝同學仍在住院,但求生意志十分堅強。
朱芳儀說:「他真的是從地獄活過來的天使」,謝同學甚至想和八仙塵爆導致四肢截肢的傷者黃博煒見面,盼能互相鼓勵。黃博煒得知後,透過《蘋果》向謝同學喊話:「受傷的當下真的很痛苦,可是痛苦不是永久的,它會過去,只要堅持住,一步一步地還是可以重新站起來,就像我沒有手腳都可以開創新的人生!」
※
【暖心片】兒遭撞身亡,她靠幫助被害人家屬思念他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2月15日
※
※
愛家癌末男忍痛撐著不斷氣,直到妻說…
◎ 李佳玲/綜合報導
※
「先生一直拖著不肯走,每次抽痰都快沒命了,讀者善款下來時,我和他說你不要擔憂我和女兒生活,很多人祝福你,後來他聽到我說的話後,就離開,最後走時臉上是帶著微笑的。」38歲李惠娟提起1月31日罹患舌癌57歲先生陳平洪病逝前狀況,她強忍著淚水不捨說。看著一旁就讀小二的么女小靜和國三的長女小安,李惠娟說,先生很顧家,靠著在市場擺攤賣魚支撐家計,「他對品質很講究,所以半夜就要開車到外縣市去買新鮮魚貨,不眠不休工作就是為了我和孩子,唉!很多人說他是因為抽菸吃檳榔生病,但想想他也是不得已要提神賺錢養家」。
記者去年11月初訪時,57歲罹患舌癌陳平洪正準備要進行手術開刀,那時兩女至醫院探望爸爸,女兒們握著他的手,對他說:「爸爸,我愛你,你要加油,陪我們長大!」,當時的陳平洪忍著病痛的折磨,僅能勉強開口說:「爸爸也好愛妳們,但爸爸的嘴實在痛得沒法多說了。」不料今年1月31日,仍難敵癌魔病逝。14歲小安說,每到假日自己跟妹妹都會幫忙賣魚,妹妹負責裝袋,自己則是處理魚,「想起爸爸走了還是很難過。」
7歲么女小靜拿起脖子上項鍊,天真的說:「這是爸爸送我的,我最喜歡這條項鍊,要一直帶著它。」只見項鍊上是一隻魷魚形狀吊飾,小安說,爸爸喜歡釣魚,他以前經常用釣魚線做各種吊飾和項鍊給妹妹。李惠娟家困境,去年(2017)經蘋果暖流披露《魚販罹舌癌愛女喊加油「陪我們長大」》,獲1195筆讀者捐款共102萬5375元。
收下善款,李惠娟說,想起先生離開的事情,自己至今仍不敢掉淚,特別是考量同住公公已90歲,「我要是難過流眼淚,公公和小孩不就更傷心,我不希望先生在天上為我和女兒擔心,非常謝謝這麼多的愛心人士,讓先生帶著愛沒有遺憾離開,謝謝你們。」么女小靜也在紙上畫下爸爸陳平洪牽著自己的模樣,並寫上:「我愛爸爸」小安說:「我要把這張畫送給在天上的爸爸,告訴他說我很愛他。」
※
【暖蘋果】愛家癌末男忍痛撐著不斷氣,直到妻說…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18日
【感人片】「我兒心臟在你這裡」,他為器捐少年捧斗盡孝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8年03月13日
☆ ☆ ☆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6輯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5輯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4輯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3輯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2輯
男女性愛平權~社會新聞1071輯
目錄~男女性愛平權2018年輯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和性愛娃娃做愛,想要停就停,想要繼續就再來一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