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2

桃園忠烈祠~2015年大檜溪

建築物景觀緣起 ~ 社區資源調查記錄

社區營造要永續發展,就必須對我們居住的人文、地理、景物,做詳細調查、紀錄,供往後社區的規劃與發展參考。現有景觀、建築物的照片,也能讓離開此地區久遠的人,看到地區變動的痕跡!尤其是居住於國外的長者,也是他們含飴弄孫、講故事的題材。

如何運用在地環境資源、維護環境,進行社區環境教育的扎根工作呢?這是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的目標。懂一點社區的發展軌跡、歷史,營造一個能讓後代子孫安定生活、成長的社區環境,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歡迎大家加入社區營造,創造幸福、美麗的願景。

親人葬花園~化做塵土長出樹
林曉瑛/工業設計師

Q:為什麼會用紙來做骨灰罈?

A:九二一發生時,我在南投山區看到墳墓被土石流沖下來,棺木沖開,屍骨暴露,怵目驚心,當時我一直哭,同時思考著砍樹造紙所衍生的山林環境問題,以及再生紙製程中的汙染問題。

另一件引發我想做一些事的是內湖垃圾山事件,以前我毎天都要從士林騎車經過內湖到汐止上班,會經過內湖垃圾山,非常臭,垃圾用焚燒的方式燒掉,空氣污染很嚴重,我看到工人在焚燒過的灰燼上面覆土,然後種花,就覺得這根本是浪費物資又汙染環境的事。

如果一張用過的紙澆一點水就可以發芽長出樹來,那就隨時都可以做環保,而不會只流於口號了。所以我就把一些用過的紙經過處理,將油墨濾掉,重新做成手工紙,做成有種子的卡片、信紙、紙骨灰罈,以及蜂巢紙。

紙做的骨灰罈,埋到土裡化掉,種子發芽,骨灰供給養分,就長出樹來,這個作品是要推廣回的概念,就是回饋大地。大家如果能對死的觀念如果更超脫,將親人化做塵土,葬在山林長出樹來,就是用另一種形式向天祭拜,保護回饋我們的環境。

Q:有人用紙骨灰罈嗎?

A:為了做這個紙骨灰罈,我透過葬儀社的朋友,成為葬禮上的工作人員,參加了很多葬禮,土葬、火葬、樹葬、海葬,國內外都有,我發現很多人對死還是很忌諱,尤其在世的親人,為了面子,要辦盛大的葬禮,找好的風水地點安葬,但忌諱葬在自己家園周邊。

像一般人覺得海葬很浪漫,其實在世的親人很捨不得,有些人會記下經緯度,掃墓的時候就來同個地方祭拜,葬儀社的人也會問家屬要不要留一小把骨灰帶回去。

後來我的紙做骨灰罈設計出來了,外型可以有多種變化,造形優雅漂亮,但在展覽時就發現大家還不能接受。有個小孩在展場對她媽媽說,我們奶奶也可以葬在花園裏了,那媽媽就說:「呸呸呸,不要亂講話。」

參展之後還有賣靈骨塔的來找我,並不是談合作,而是問我做這個幹什麼?有什麼企圖?是不是要搶生意等等,經過解釋,對方大概評估我這個紙做骨灰罈對他的生意不會構成威脅才作罷。

因為對死的忌諱,到目前還沒有人用我設計的紙骨灰罈來裝親人的骨灰,倒是有人裝寵物的骨灰,還放在家裏。也有一些4、50歲的人來預定紙骨灰罈要留給自己用,只是我覺得先做給他放在家裏怪怪的,所以沒做給他。

我認為設計師不只是要開發產品,也要負起環境責任,好的產品可以啟發人接受進步的觀念,像紙骨灰罈沒有風水的問題,可以讓人對死亡一事更超脫,對環保多做一些貢獻。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5年10月05日(特約記者林宛華/採訪整理)
親人葬花園~化做塵土長出樹
漂浪島嶼~部落遺恨滿地富

台東縣成功鎮三仙台海岸線上,2002年就通過環評審查的滿地富遊樂區,開發面積10.4公頃,在擱置多年後,重新啟動開發,進入環評差異分析,10月7日在環保署進行專案小組第二次審查,一旦通過,就將動工。滿地富遊樂區開發案,計畫興建200間房間的渡假旅館,以及活水世界、文化擬態體驗區、文物展示館、露天劇場、競技場等建物,成為一個大型的觀光渡假園區,讓原本保持自然的三仙台海岸線,進入開發之列。

7日的環差審查案,主要是審核滿地富遊樂區無償提供土地,作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處辦理成功鎮到三仙台風景區道路新建工程的用地,其中涉及提供土地中,國土保安用地與水利用地,能否作為道路用地?並且審查委員質疑用地提供,是否對國土保安或水利安全造成影響?但是諷刺是,這條道路已經興建完成,現在才來討論合不合法?會不會造成影響?無異又是生米煮成熟飯的事後審查案,但是對於開發業者,就算無法通過,也是收回土地,然後一切復舊的繼續開發。

其實,滿地富開發案的問題,不是道路興建上,土地使用的差異分析,而是這件環評已通過十多年的陳年開發案,在現今保護海岸的思維上,是否合乎環境保護的精神與法令。

滿地富的開發位置緊鄰海岸線,沿岸整個都劃設為三仙台自然保護區,在當初的環評時空,根本未顧及後來陸續發現的海洋生態。2012年珊瑚研究學者陳昭倫博士曾召開記者會指出,三仙台海域發現有新紀錄種的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發表於國際期刊上,並且獲得國際重視,並且在相關東海岸珊瑚調查中,三仙台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在20年間已經從65%降到40%以下。所以新的生態現況,對比十年前滿地富評估開發造成泥沙入海,以及營運後的廢水排放,當初的影響評估,到現今恐怕已經有相當大的落差。

並且在水源取得上,當時規劃從山上水源地取水,已經讓鄰近部落十分憂心,在現今新的氣候條件,以及山區水源明顯短缺,更是加深用水的問題。開發區附近的比西里岸部落,上方水源地在二年前就開始興建集水淨水場,以水管輸送,提供遠方的景觀飯店使用,現今再有開發案,用水量更大,部落將深陷搶水的危機中。

然而,三仙台海岸的開發,不是只有滿地富開發案,還有即將開工的12公頃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以及簽約開發3公頃的六福飯店BOT案,再加上8公頃的旭塔觀光飯店開發案,三仙台海岸上,就有四個大型開發案,成為都蘭杉原灣的六個開發案外,東海岸排名第二的開發區。如此多的開發案,對於環境、水源的總體影響,絕非單獨環審的個案評估,所能完全涵蓋。

再者,2015年新通過的海岸法,對於海岸保護有更嚴謹的規範,保護區域擴張到道路線或山脊線上,這些早期通過的開發案,可能都位於新的海岸保護區內,抵觸到新的保護規範。雖然許多開發案件都是早期通過環評,依法可以開發,但是面對新的環境現況,以及新的保護法令,都該有重新檢討的機制,不該是通過檢核的老車,零件破舊、安全堪慮,端著執照,就是要硬開上路。環境破壞的不可逆性,絕對是必須時時檢視,有錯就改。

最後,回頭重新審視東海岸的許多老舊開發案,其實都反映著部落土地流失的問題,許多業者在三十多年間,不斷一塊塊收購部落土地,在幾度轉手交易後,落入大財團手中,在觀光熱潮興盛,交通便利之後,就開始推出大型的觀光渡假園區開發計畫。

以滿地富為例,提出的土地資料,就是集合60多筆土地,整合開發一個園區,而且60多筆土地中,50多筆原始地目中,就是農牧用地。換句話說,這些原本屬於部落的耕地,就是一塊塊被買走,買到最後部落失去土地,根本難以生存。常聽部落族人自嘲,我們的土地很大,但是只到村子門口,村外的土地,不是政府搶走,就是財團買走,都是很可憐地!

失土的部落,沒有未來,沒有資金投入觀光競爭,也沒有土地可以回歸田園,就只能在惡化的結構下,進入工作機會不多的渡假園區工作,擔任清潔、勞力工人,或是成為文化樣板的歌唱跳舞娛樂佳賓,甚至留不下的就被迫往城市走,形成再一波的部落人口流失,早期長輩是追夢遠行,現今青年卻是失土流離。

這也是現今花東地區處處園區化的問題,更多的渡假園區、觀光飯店,意謂著更多的部落失土,在不斷大園區與小部落的發展下,經濟的侵害,文化的流失,未來的無望,成為部落深沈之痛。這也是讓人悲憤之所在,為何花東觀光發展數十年,賺飽的觀光園區大財團,旁邊都有著失土的蕭條悲傷小部落,觀光利益富了誰?

政府施政該是顧及全民利益,不應獨厚財團,花東推動觀光,首重是部落發展,該是協助部落從生產、生態到生活的重建,協助部落從觀光獲益,讓經濟平均分散,如何是一昧鼓勵、協助大財團,讓經濟高度壟斷,讓部落失去未來!

該終止粗暴的部落奪土遊戲,所有的都審、環評,都該關心到部落的發展與權益,別再一昧通過大型渡假園區開發,保全的生態是部落文化的根,留下的土地是部落發展的夢,誰都不該當開發的劊子手,富了財團,卻讓部落遺恨!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5年10月07日
漂浪島嶼~部落遺恨滿地富
8旬修女回瑞士~我老了,不想成台灣負擔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退休牧師盧俊義說:「葛玉霞修女(Marie-Therese Felder)終於要在6月15日回她的祖國瑞士去了。」葛修女是在1965年來到台灣(迄今已50年),受過特殊醫藥訓練的她,把一生都奉獻給台東偏鄉醫療,今年已經82歲的葛修女,在去年下了一個重要決定:「返回瑞士去過晚年」。很多病人和東部的居民問她為什麼不留在台灣?她說:「我不想麻煩你們。我要回瑞士去…」。

盧俊義寫下, 1985年當馬偕醫院在台東市設立分院時,這些修女決定:做台灣人不喜歡做的事~照顧貧窮的植物病人。一直到有一年,葛修女因為騎摩托車被人撞倒導致肩胛骨折斷,無法繼續騎著摩托車,但她卻仍堅持用走的方式去探望這些年老無人照顧的病人。她說:「我要感謝這些老 人,還願意讓我去探望她們。」

《聯合報》報導,昨日下午,20幾位民眾聚集小港機場,有的人不認識葛修女,卻特地趕來, 「葛修女身體不好,擔心她久坐小腿會水腫」,盧俊義牧師和教友集資幫她買了商務艙機票,希望她在飛機上,躺著能舒服一點;盧俊義表示,「這是台灣人唯一能替她做的」。
 
「謝謝台灣人願意讓我照顧,我真的很愛台灣」,葛修女眼眶泛紅地說,可惜她老了,不然真的很想留在台灣,她回瑞士後,有一群年輕的護理人員可以照顧她。話一說完,有民眾拿著花向她道謝,互相擁抱道別。
葛修女無私大愛台灣人義行,引起網友熱烈迴響,包括作家張大春也分享新聞寫下:「今天看到最美麗的人」,其他網友留言包括「葛修女,臺灣人欠妳的不是一張商務艙機票,而是 一輩子恩情」、「台灣謝謝您」、「由衷的向您致敬,感謝您為台灣人民付出」、「這才是大愛,謝謝你一輩子對台灣的無私貢獻」、「感恩付出無所求的您,比台灣人更愛這塊土地,是我們學習的精神,祝福您,無限感恩」、「雖然不認識她,但看了感覺好溫馨,一個異鄉人尚且如此愛台灣這塊土地,並付諸了行動,希望能 給那些天天喊愛台灣,私下卻做很多傷害台灣事情的人一些啓發」、「這才是真的偉大」、「回家,承載著台灣人滿滿的感謝,在台灣是這國家的資產,不是負擔」。
葛玉霞是第五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根據厚生基金會網站列出的葛玉霞小檔案如下:
1934年生於瑞士,24歲自瑞士私立天主教護校畢業,起初在瑞士天主教私立醫院擔任護士,受其身為修女的阿姨感召,也在照護病患的身上時獲得啟示,決定一生奉獻天主。
在瑞士醫院服務期間,聽說台灣醫護人力不足,便自動請調至偏遠的台灣東部服務。起初,她被分發至台東關山天主教聖十字架診所,任門診醫師助理士,15年前,被派駐成功聖十字架會院,為幫助無依無靠,且因全身癱瘓無法就醫的病患,開始發展居家護理,每天騎著摩托車至病患家中,協助病患復健,深為當地民眾景仰。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5年06月16日(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8旬修女回瑞士~我老了,不想成台灣負擔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