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4

馬偕計畫~天主教耶穌會 丁松筠神父

耶穌基督~史懷哲醫生追隨的腳步
向丁松筠神父致敬
◎ 林建德 / 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在台奉獻半世紀的丁松筠神父,昨日(5月31日)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的倏地離開引發我四點感想:
▶ 一、丁神父體現天主教的博愛精神,把大半輩子奉獻給一個陌生國度,除了讓人看到他高尚的人格,也讓人見證到宗教力量的偉大,這世上就是因為有這樣無私的奉獻者,才使人看到世界的美好。
▶ 二、五十年前台灣物質匱乏,各方面皆遠遠落後,卻有一群人如丁神父一樣,懷抱著對天主的愛,來到台灣「同甘共苦」。而今台灣經濟好轉,有能力幫助世界上苦難的人們,參與國際賑災,因此別再說拿台灣人的錢去救助其它國家,而無視自身同胞的困頓,畢竟「大愛無國界」,一如丁神父亦放下一切,遠渡重洋為台灣這塊土地奉獻。
▶ 三、現在不少人因為台灣某些發展不如預期,就遠走海外、看衰台灣,可是卻有如丁神父這樣的「外籍人士」,以異鄉為故鄉,一生以台灣人自許,並以行動來愛台灣,就連死後也要把骨灰安葬在台灣,愛這塊土地到底。相對於「崇洋媚外」的台灣人,丁神父的「愛國(台)情操」當是值得參考的。
▶ 四、丁神父在台辛勤耕耘五十年,就在他領取身份證的前一天,突然與世長辭,這應是他人生最大的遺憾。而究竟還有多少像他這樣的外國人,一生為台灣勞苦功高,卻始終「妾身未明」?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加快他們入籍的速度,一天都不要等,別讓類似的遺憾再次發生。
丁神父走了,毫無預警的走了,他如果不是回到上帝身邊,想必會回來當台灣人,重圓他上一輩子未了的心願!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感念終身奉獻台灣的義人
◎ 自由電子報 社論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丁松筠(George Martinson)週三去世。這位以「傑瑞叔叔」(Uncle Jerry)為人熟知的傳教士,照顧弱勢,推廣教育,服務社會,奉獻台灣五十年。政府原訂昨天發國民身分證給他,祝福他成為「正港」台灣人;如今他一如所願,為這塊土地及人民鞠躬盡瘁。回顧台灣近代史,遠渡重洋而來的外國人士,長年或終身奉獻台灣,把自己當台灣人,丁松筠是一範例。這些外國人士,濟弱扶傾,從事教育啟蒙、行醫治病,探索並記錄台灣人文與自然景觀,向世人介紹美麗之島,且在從威權專制邁向民主人權之路,伸出援手,義助台灣人民。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傳教士,但也有只是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為普世價值而奮戰的公義之士。以傳教士為例,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是終身奉獻台灣的典範。他從加拿大來到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七○年代起,為人民拔牙診治、創設醫館、建立教堂、興辦學校、關懷弱勢、深入原住民部落,最終成為台灣女婿,且長眠於斯土。馬偕服事台灣三十年,把台灣當他的家鄉,留有一台語詩文,道出以台灣為「最後的住家」的動人情懷:「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也樹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典型。
蘇格蘭人巴克禮(Thomas Barclay)是另一典型。他從事翻譯及教育工作,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公報」,成立台南神學院。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後,巴克禮應台灣府城(台南)仕紳請託,與日軍斡旋,和平入城,居民免於戰禍。他奉獻台灣一甲子,終老於斯,人們感念,台南市區今有公園和道路以巴克禮為名。同樣令人感佩、也來自蘇格蘭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Ⅳ)父子。蘭大衛在彰化行醫傳道四十年,創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美名。繼承父志的蘭大弼自稱「台灣囝仔」,去世時留下「台灣」二字,以台語說「要照顧艱苦人」。
奉獻台灣不分教派。天主教靈醫會在蘭陽平原、澎湖設立「阿兜仔病院」,讓窮人「看病不要錢、領藥不收費」;一群來自南歐的傳教士長年服務台灣,不領薪水,不求回報,五、六十年後埋骨台灣,化做台灣魂。戰後來自瑞士的白冷會,在台灣後山創立公東高工、聖母醫院和殘障人士教養院,神父們在窮鄉僻壤,默默服務最需要扶持的台灣人。最近,公東高工有五十七年歷史的公東教堂,在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網頁票選中,於現代特色建築中榮獲世界第一,也點亮了台灣。
外國義人貢獻台灣不只行醫、教育、文化,身分也不限神職人士。梅心怡(Lynn Miles)是以行動關切台灣人權的鬥士。他早年從美國來台灣學中文,看穿黨國威權統治的醜惡面目,挺身義助政治犯,被迫離境,轉往日本。他不改其志,建立台灣人權國際救援網路,把台灣政治犯資訊曝光,突破當局迫害人權又封鎖消息的雙重惡行,產生外部壓力;從一九七○年代起,無案不與。總是情義相挺的梅心怡,列入黑名單二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才重回台灣,長年定居,繼續關注人權民主,台灣心一生不渝;「一定要保護台灣人民,不要讓人民受傷害」,是他兩年前的臨終遺言。
對這些外國義人,有如台灣俗話所說「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我們不能不心懷感恩,並把外國義人的偉大精神,發揚光大。羅馬時代哲學家西賽羅(Cicero)曾說︰「感恩不僅是最崇高的美德,也是所有美德之源。」個人如此,整體亦然;一個知所感恩的國家社會,並以行動加以實踐,必能不斷提升境界,創造先進的文化與文明。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2017年06月02日
 
 
丁松筠神父有感談服務:掌握天份,讓人開心
◎ 沈聰榮

【編按】來台奉獻半世紀,一向以開懷、健朗、陽光形象為大眾所知的長頸鹿叔叔丁松筠神父,不幸驚傳於今(31)日清晨辭世。丁神父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質,就是笑看人生,而以下這篇五年多前,丁神父70歲的時候,接受記者訪談的一篇簡單隨筆,也確實明白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
訪談中他談到自己對「服務」的看法,甚至也對奉獻的悲苦定義有了完全翻轉式的解讀,最後,他也提到對台灣老化之後可能碰到的種種問題表示憂心 ...。
這是一位仁者,也是一位智者,他的辭世,是使台灣失去笑容、難以彌補的損失。
幽默也是一種服務
「你來這裡服務,我們不需要你的眼淚,我們需要的,是你的歌聲和笑容…」。被暱稱為 uncle Jerry 的丁松筠神父,談起他在高棉邊境難民營的經驗,對「服務」的感受,從此有了全新、截然不同的定義。丁神父說卅幾年前中南半島烽火連天,人民承載了無以負荷的悲苦,他也一臉悲戚地一邊作服務,一邊掉眼淚。
不過,當難民營的人看到丁神父哭了,卻反過頭來安慰他:「已不再需要眼淚,只要歌聲和笑容就好了」丁松筠神父聽了很感動,他說,他決定也要為了替這一張張失去明天的臉,拉起嘴角微笑的線。從此,歌聲響遍了難民營,「士兵用步槍指著我的鼻子喝令我別再唱下去,我猶豫了一下,看著槍管,決定還是繼續抱著吉他,叮叮噹噹…愉悅地唱下去…。」「真正投入服務,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勇氣和力量的!」丁神父說。
服務的工作有很多面貌。丁神父說他剛到台灣的時候,講著一口彆腳國語,偏偏生性外向,又喜歡用中文和人交談,結果就是頻頻讓人發笑,反而很快讓他跟台灣人打成一片,「我們因此就更能夠幫助別人」、「幽默、好笑,讓大家開心,也是一種服務」。音樂、醫療、幽默…都是服務,服務就是讓人活得更充實,人家需要你幫什麼,你就幫什麼,你能幫人家什麼,就幫人家什麼。丁神父總結他一生從事各種服務工作的心得,「最重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天分,讓別人開心」。
■ 台灣老了,大家得一起關心老人家
丁松筠神父應靈醫會的邀請到羅東參訪時,對聖母醫院積極籌建老人醫療大樓表示「這是非常棒的構想」,老人醫療中心設立,讓醫療人員隨時注意老人家身體或是心理問題,是對社會很大的貢獻。「一個人辛苦一輩子,為社會付出心力,當他到年紀大的時候,反而失掉社會的關心,這實在不應該…。」因此,丁神父也很希望老人醫療大樓早日興建完成,因為,這會是台灣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活兒,大家都得一起捲起袖子撩落去。
【丁松筠神父小檔案】
出生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的天主教耶穌會丁松筠神父,1942年生,來台灣已經五十年了。丁神父曾經在輔仁大學傳授人生哲學,隨後擔任光啟社副社長,對於英文教學有重大貢獻,並製作過多部紀錄片和電視節目,對台灣的電視發展有無比巨大的貢獻。

你一定見過丁松筠,長頸鹿美語廣告是他
◎ 壹週刊

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過世,讓不少人感到惋惜不已,其實他和弟弟丁松青都是在台服務多年的神父,是不少人的精神支柱。而他更是台灣早期最出名的阿兜仔,長頸鹿美語廣告就是他拍的。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是台灣早期最出名的阿兜仔,他在2013年曾接受《壹週刊》專訪透露,自己曾在餐廳駐唱,主持電視節目,還演過八點檔連續劇。來台50年,即使近年光啟社風華不在,他義務為長頸鹿美語拍攝的廣告仍常在電視播出,許多人仍熟悉他是教英語的「Uncle Jerry」。丁松筠受訪時總是笑口常開,他坦言也有很累的時候,但有人來找他,他一定笑容以對。「就像當父母的人,自己的心情再不好,孩子來,你還是要負父母的責任。」
丁松筠高中畢業時,下定決心要當「神父」(Father),他曾組織「神風合唱團」參加台視《田邊俱樂部》(歌唱擂臺節目《五燈獎》的前身),還曾在台北木門西餐廳駐唱。丁松筠的大弟丁松青也是天主教耶穌會的神父,晚他兩年奉派來台,在偏遠的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教堂服務超過47年,他深入部落,用自己的藝術長才彩繪教堂、教部落小朋友繪畫,還賣畫籌措費用成立幼兒園,幾乎畢生都奉獻給台灣,今年2月成為全台第2位因殊勳歸化的外籍人士。
◆ 丁松筠 小檔案
1942年12月2日 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
1967年 奉派來台
1973年 升任神父
1974年 奉派入光啟社管理視聽器材
1980~87年 任光啟社代理社長,後任副社長至今

作品得獎:與導演李道明合作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獲1986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亞太影展「最佳短片」。

你一定見過丁松筠,長頸鹿美語廣告是他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丁松筠神父
他「貴為」教宗,他更是我們的兄弟
◎ 文教中心/台北報導

沒人敢單獨進去的惡名昭彰貧民區,他單槍匹馬走進去;他的朋友,從貧民區青少年、社工、遊民到街頭報販 ......
他,為殘疾人洗腳、為遊民興建淋浴間、和收容中心的人一起排隊打飯菜......
是的,他「貴為」教宗,他更是我們的兄弟。

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之後,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他的一言一行,除了備受教友們的欽崇,也獲得了全球各界的肯定。教宗以他的言行為表率,不斷地向世界呼籲,請大家關懷最貧窮、最弱勢、最邊緣的人,提倡天主教會最重要的真善美聖的精神。在成為教宗之前,他就是一位「與窮人同行」的主教,沒人敢單獨進去的惡名昭彰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區,他卻是單槍匹馬搭公車去的。
他的朋友從貧民區青少年、社工、遊民到街頭報販 …而當選教宗後,不意外地成為鎂光燈焦點的他,為殘疾人洗腳、為遊民興建淋浴間、和收容中心的人一起排隊打飯菜 …每一個舉動,都是一個由內而外的愛的標幟,真正彰顯了以「方濟」為名的精神。讓教友們、甚至包括非教友,學習他的榜樣。教宗方濟各,就是一位真正的活出「慈悲」胸懷的教會領導者。
■ 台灣面臨無解無望的時刻,需要正向的出口和力量
再將鏡頭拉開,看看現今的台灣局勢,新聞中出現的社會事件讓大家憤怒恐慌,貧窮失業人口也未見減少,年輕人對未來不懷抱著希望;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教宗的言行與公開談話,能夠燃起我們的希望。他彷彿舉起了一盞燈,讓我們在面臨台灣社會那些無解而無望的時刻,有了一個盼望與方向。而這些正是台灣社會需要的出口和力量。
新教宗帶來的正面力量很大,在台灣長期透過媒體從事教育宣導工作的丁松筠神父也注意到了,他特別在光啟社製作《OH MY GOD》節目擔任主持人,希望提供一個出口、一些支撐的力量,讓大家看到台灣每個角落裡,都有溫暖美善的故事。神父修女們在台灣各地點點滴滴的付出,都呼應了教宗的呼籲和倡導;梵蒂岡的精神領導、台灣的實踐與呼應,我們希望將這樣的連結,這樣的美好與溫暖,透過節目,呈現給社會大眾。
■ 每一集節目中,教宗方濟各都會和台灣朋友見面
每一集都設定一個社會議題,希望涵蓋不同面向,包括兒童、老人服務、醫療、教育等等,攝影團隊走訪全台各地,讓大家看見有一群人,如何用雙手雙腳、用他們全部的身心靈,實踐“愛人如己”的精神。也讓觀眾透過節目能更深切地關懷台灣土地、了解台灣問題。劉一峰神父讓花蓮玉里成為一個沒有流浪漢的小鎮,天主堂內收容毒癮者、酗酒者,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每天為大家做飯;他成立安德啟智中心,照顧許多院生;他也成立資源回收站、二手書屋,讓中心有收入,也提供就業機會;只要有需要,他隨時彎下腰為大家服務。

民報 新聞 ~ 2016年04月23日
松筠、松青當神父,寡母愕然到釋然
◎ 鄭朝陽、何定照

來台40年,小丁羨慕哥哥拍紀錄片 「影響力較大」,大丁羨慕小丁彩繪、寫書 「做自己喜歡的事」。神父兄弟檔丁松筠和丁松青是很不一樣的神父。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曾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阿兜仔」,演戲也主持節目。來台近四十年來,他自己也像紀錄片,見證現代台灣的蛻變。弟弟丁松青一樣在廿四歲時來到台灣。身無分文到了蘭嶼,靠著達悟人的熱情接待就足以過活。從蘭嶼再到新竹清泉,小丁神父寫下部落故事,作家三毛曾為他翻譯出書。如今,正宗英文版的「清泉故事」就要面世,紀念他曾走過的純真年代。
問:你們兄弟倆都當了神父,媽媽把你們捐給上帝,她很捨不得吧?
丁松筠(以下簡稱筠):媽媽幫我們兄弟各存一筆上大學的教育基金,我高中畢業前,對修道的事一直難以開口。媽媽還很熱心地幫我填單子申請學校。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對她說:「媽,那些學校申請單不用填了,我決定去 Losgatos(在舊金山和聖荷西之間的一個小地方)修道了。」
聽我這麼說,母親不說話了。過幾秒鐘,她說:「我還是幫你把單子填好吧!」她不相信我會去做神父,因為我從小比較皮。等我真走了,她說:「你隨時可以回來;你的錢,我替你存在銀行裡。」等我發了終身願,媽媽才改口說:「去吧,我養你們,原來就是要讓你們去做想做的事啊。」我做神父,有人以為是我犧牲,其實犧牲最多的是媽媽;尤其弟弟松青也走上這條路時,她要忍受孤單。
丁松青(以下簡稱青):我當時在華盛頓念書,打電話給媽媽,她正在打橋牌。當我講第二遍「我決定去當神父」時,電話那一邊安靜了好久。後來媽媽的朋友說:「你媽媽現在不太方便講電話。」我想她的打擊很大,因為她不但是個寡婦,當時我們有個弟弟有點叛逆。後來她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生活很開心、很成功,我就是很成功的媽媽啦!」媽媽的哲學讓我很佩服、很感動。
筠:媽媽很愛爸爸,爸死了,她一直哭。有一天,我經過她房門口,她沒開燈,但感覺又在哭,我想加緊腳步走開,因為不知怎麼才好。她叫我進去,平靜地對我說:「你父親死了,你和你弟弟是我活下去的目的。」這句話至今還刻在我心上。因為知道媽媽為我們而活,許多年來我們不敢不珍惜自己;直到她今年過世,我都自責沒能好好在身邊照顧她,幸好弟弟常代替我回美國照顧她,讓她最後幾年過得很好。
問:兩兄弟都來台灣服務,是巧合或刻意安排?
筠:我們都廿四歲來台灣,是耶穌會的決定,也等於是天主的決定,我一開始是在輔大教書。
青:我第一站是去文化很深的蘭嶼。耶穌會沒給我錢,島上的人給我麵餅、野菜和魚,我很感動。
筠:松青從小就很獨立,神父可以提出經費申請,但他不想靠別人,喜歡自己想辦法。他去小學免費教美術和音樂,蘭嶼人待他像自家人。我和媽媽去蘭嶼找他,一頓飯連吃了三、四戶人家,有的餐桌塞不下四個人,就把他們給的地瓜、魚呀,帶出來,一家又一家地吃,也就吃飽了。有一次陪他挑夾克,一下子嫌太貴,一下子又嫌太薄。原來他在蘭嶼沒地方住,買來穿的夾克最好能讓他睡在路邊,便宜、防水又不容易著涼。
問:大丁神父原本要效法史懷哲服務窮人,但後來你一直待在城市,反倒是弟弟一直在部落?
筠:耶穌會要求我到光啟社,面對攝影機而不是人,我不是很喜歡。不過,當神父要發善願,其中之一是服從,所以我還是試試看。其實做這一行還是有服務窮人的方法。廿年前在泰國和高棉邊界拍「殺戮戰場」難民紀錄片,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事。一群越南、高棉難民受不了共產黨逃亡到泰北,到了邊界卻被軍隊擋住,貧病交加、慘不忍睹。當時「華視新聞雜誌」播我們的紀錄片,那幾個禮拜搭計程車,司機都不收我的錢,要我替他們捐給難民。現在那裡情況好很多了。我現在六十四歲,有時會覺得工作很累、很煩,常想「算了!」乾脆到弟弟那裡種茶、種竹筍,會過得比較平安一點,哈。

松筠、松青當神父,寡母愕然到釋然
聯合新聞網 ~ 2007年09月04日
張小燕悼丁松筠神父病逝,孫越「同飲同唱成絕響」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知名天主教神父「傑瑞叔叔」丁松筠今早因為心臟病發過世,享壽75歲。演藝圈不少和他有交情的藝人紛紛送上哀悼。張小燕表示,約30年前她在台視,當時台視很多戲劇都在光啟社錄製,她也參與一些丁松筠神父製作的戲劇。 後來天主教找她拍攝公益廣告,丁神父會來探班,兩人才又再度結緣。張小燕已經至少5年沒有看過丁神父,但從朋友 那裡知道他都在養病。得知丁神父過世,張小燕萬分不捨,她說「丁神父是一位平易近人,很風趣的神父,他和弟弟一輩子都為台灣奉獻,很了不起,丁神父會唱歌彈琴,也會參與演出,是一位入世的神父」。
孫越表示,「丁神父是我老友,相識50年,交情深厚,但少見面,近年兩人身體大不如前,昔日同飲同唱已成絕響。」孫越再說:「但他早我離開是上主的憐愛,他的未竟之事,留待他人努力,他愛台灣,他是台灣的天使!我雖與他暫別,他日必會在那好得無比的天家相會!」為台灣奉獻大半生的光啟社董事長丁松筠先生今日與世長辭,曾任他祕書的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今天特別趕去醫院見他最後一面,「丁神父就像家人,是我的至親好友,所以一定要來見他。」光啟社並宣布明天早上十一點將在光啟社幫他舉行追思會。
丁松筠神父與台灣演藝圈關係深厚,連崔苔菁都曾表示對他有好感,孫大川則表示,「對他的離世非常震驚,因為他與原住民的關係,他也在蘭嶼待過,在主持光啟社部分更是扮演重要腳色,位廣播及電視圈培育許多人才。」孫大川接著對丁松筠的離開相當惋惜,「這是台灣媒體的損失,也是台灣的損失,他如此熱愛台灣,把自己當成台灣人,也透過工作傳達他的信仰,希望他的家屬也能得到平安。」

張小燕悼丁松筠神父病逝,孫越「同飲同唱成絕響」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臉書悼念丁松筠,柯P:台灣是你永遠的家
◎ 陳思豪/台北報導

為台灣奉獻半世紀的光啟社董事長丁松筠神父,昨因心臟病驟逝,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晚在臉書發文感謝他的付出,柯表示,雖然丁神父生前常笑稱自己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但他對這塊土地的貢獻已超越了族群藩籬,民政局今早頒給他身分證和國籍證書,這裡(台灣),就是丁神父永遠的家。柯表示,來台50年,將青春歲月奉獻給台灣的丁松筠神父,昨天離開了我們,回到天主的懷抱。
丁神父不只是電視上教英文的「傑瑞叔叔」,他為貧困弱勢族群發聲,鼓勵愛滋病患走出陰霾,用信仰的力量散播愛與關懷。雖然他生前常笑稱自己是「美國生產、臺灣加工」,但他對這塊土地的貢獻,早已超越了族群藩籬。柯表示,台北市政府與內政部在今天追思會上,頒給丁神父遲來的國籍證書與身分證,他相信,每一個認同這塊土地的人,不管來自何方,都是真真切切的台灣人。這裡,就是丁神父永遠的家。

臉書悼念丁松筠,柯P:台灣是你永遠的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教宗 方濟各
馬偕計畫回饋愛台神父,同享老人福利
◎ 黃玉燕/台中報導

內政部日前訂定「馬偕計畫」,對於秉持馬偕博士關懷弱勢精神,長期對台灣無私奉獻的外籍人士,日前由移民署頒「國內大眾運輸工具及公立育樂場所優待」外僑永久居留證,感謝他們長期在台灣各角落,默默犧牲奉獻。中部地區奉獻多年的外籍神父宋天祿、游仁德、潘傳真、石天梯、廖光昭、白安仁、曾顯道、修女周惠和、朴秉順、牧師江崇義及海柏老師等11人,日前由移民署台中服務站一一送達「馬偕計畫」永久居留證書,未來他們將可比照我國老人,同享搭大眾運輸工具半價等優惠。
在苗栗縣苑裡25年的石天梯神父,利用每年回美國時間,到處找教友募款,集資新建苑裡幼稚園,他說,雖然常吃閉門羹,但三顧茅廬,還是感動許多教友。石神父提起,台灣捐助者未必是天主教徒,台灣人不缺愛心,最後募4千多萬建園經費。 50年前來自美國的雙胞胎潘傳真、潘傳理神父。潘傳真神父被派竹山,又派信義鄉地利、羅娜部落,他克服偏鄉艱困環境,讓部落有心靈寄託。
30年前曾調回美國,仍不忘台灣,經常四處募款。如今垂垂老矣的潘傳真神父表示,若健康許可,希望在此服務終老,把台灣做最後蒙主召的棲息住所。 台中第一服務站主任林澤謙表示,為了台灣,每一位神父、修女、牧師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希望能夠讓曾經與台灣一起走過的每位外籍人士,感覺都像是自己人。

大紀元 新聞 ~ 2011年06月01日
丁松筠與弟弟丁松青,來台40年愛在窮鄉傳教
◎ 楊勝裕/新竹報導

明天就要正式成為我國國民的丁松筠神父,今早傳出心臟病過世,令人不捨。丁松筠神父是光啟社的董事長,與在新竹五峰鄉清泉天主堂傳教的丁松青神父是兄弟,教友都稱兩兄弟為大丁、小丁神父。兩兄弟都表示,都喜歡在較窮的地方傳教,雖然現在一個在台北,另一個在新竹五峰,其實兩個人的心都是在一起的。2兄弟來台都超過傳教已超過40年,他們都自稱是台灣原住民,雖兄弟被視台灣貢獻良多,但他們都不認為那是奉獻,而是與台灣人的分享,而是交易上帝給予的禮物。
兩兄弟先後從美國來台灣,兄弟是相互的支柱,他們坦承會犯錯,但兄弟也會相互告解,相互安慰。大丁神父表示,弟弟有教堂,所有人們會在教堂找他告解,但他就會在較怪的地方遇到想告解的人,像有次他在洗三溫暖時,遇到一個民眾不停的告解,他只能等他說完,讓其他民眾不禁安慰「做神父不簡單,洗三溫暖也要聽人家的告解。」一家出了2個神父,愛唱歌、穿花襯衫的大丁神父承認是受到弟弟及同學的影響也當上了神父。小丁神父自承8歲父親死亡時,神父就站在父親身旁,哥哥當時說神父可幫父親昇上天堂,因此他常上教堂,覺得可以與亡父說話,從小立志當神父。
哥哥則是高中之後,看到弟弟及同學立志當神父,覺得受到天主保佑,才轉變當神父,不過哥哥比弟弟早進入天主世界,先當上神父,後來弟弟也當了神父。雖然當年母親支持兩個兒子做神父志業,但對兩兒子台灣傳教卻是很哀傷,不過後來媽媽也開始喜樂,覺得她也跟著他們一起傳教,這樣也很喜樂。而大丁神父來台灣後,也走入傳播界,除了英文教學,還參與電視演戲、廣播唱歌,都受到弟弟及大家的鼓勵。兩兄弟都表示,都喜歡在較窮的地方傳教,就像現在一個在台北,另一個在新竹五峰,其實兩個人的心都是在一起的。

丁松筠與弟弟丁松青,來台40年愛在窮鄉傳教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丁松筠神父獲贈台灣身分證,「一生最重要的喜事」
◎ 洪敏隆/台北報導

來台奉獻半世紀的光啟社董事長丁松筠神父,昨天因心臟病驟逝,今天原本要舉辦的頒證儀式照常舉行,由內政部長葉俊榮、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長藍世聰分別頒證身分證及國籍證書,由弟弟丁松青神父代表接受。曾擔任丁神父多年隨身秘書的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說,今天不只是參加他的追思會,「而是參加丁神父一生認為最重要的〝喜事〞」,「希望中華民國的護照讓他可以在天堂很好用,到處跑到處傳達愛」。
丁松青說,不管是對他哥哥或是對他來說,拿到身份證讓他們就像跟台灣大家一樣,因為他們已經覺得是台灣這個國家的人,能夠拿到身分證真的很高興。他提到,丁松筠日前要開刀時曾跟他說「假如我要走,告訴他們告訴大家我愛你們」,丁隨及哽咽說「我現在告訴你,I LOVE YOU」。今天原本是要舉辦頒贈國籍證書及身分證儀式,但前一天丁松筠神父驟逝,不過光啟社仍在今天舉辦頒贈儀式,由政府官員親頒,緬懷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希望台灣人民永遠記得他的貢獻。
與會人士都談及,兩周前是接到丁松筠神父親自打電話,希望能夠來參加他今天的頒證儀式,就可以看出他對於當台灣人的渴望,並且播放一段其生前錄好的影片,丁松筠影片中說自己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我的樣貌可能不會改變,但我的心意已是台灣人了」,讓與會無不落下眼淚。
耶穌會省會代表神父饒志成說,與丁松筠神父相處的時光,他就是樂觀、喜樂、充滿愛的神父,也非常有親和力,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喜歡他,雖然丁松筠神父離開了,但就像詩人泰戈爾說過的「當我離開這世界時,我會高興的走,因為我愛過」。今天追思會也特別準備丁松筠神父生前最愛的蝴蝶蘭,圍繞著他生前生活點滴照片,讓所有與會者上前致意,說出想對丁神父說的話。

丁松筠神父獲贈台灣身分證,「一生最重要的喜事」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跨越宗教發揮大愛,慈濟:感謝丁松筠神父
◎ 洪敏隆/台北報導

在台奉獻半世紀的丁松筠神父,昨天因心臟病驟逝。雖然屬於不同宗教,但慈濟今天也由代表出席其追思會,感謝丁松筠神父為台灣的付出。慈濟基金會說,丁松筠神父在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災後,帶著吉他踏進災區,用歌聲膚慰人心,也曾走訪慈濟希望工程學校,關懷孩童生活狀況及傳遞生命教育,並接受大愛電視台「希望工程」節目專訪,之後更主持大愛電視台《孝孝青春》節目,也接受過數次採訪及公益講座。慈濟基金會說,證嚴法師也讚揚丁松筠神父以行動發揮天主教的大愛,跨越宗教、語言,投入社會奉獻、為人群服務。

跨越宗教發揮大愛,慈濟:感謝丁松筠神父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我們比丁松筠神父更愛台灣嗎?
美國生產、台灣加工!丁松筠: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 張肇烜

拿到台灣身分證的前一天,丁松筠先拿到通往天堂的身「我覺得小 baby 好可憐,他沒有父親,是不是我該當他的父親?」10歲的丁松筠,必須提前學會「堅強」。用功唸書之外,他也得學著換尿布、餵奶,早上上課前送報,下課之後還得到戲院打工貼補家用,假日幫鄰居整理花園,或是去動物園賣菜給遊客、到遊樂場賣冰淇淋。高中就要畢業,準備念大學了,丁松筠的成績很優異,儘管已經提前取得獎學金準備就讀舊金山的大學,他卻在長考之後,跟母親說:「我決定要做神父。」
聽他突然這麼說,丁松筠的母親沒有否定他的想法,也沒有反對他,她只擔心樂觀外向的丁松筠會不會不適合當神父,因此時常提醒他:「你隨時可以回來,不要怕。」唸完神學院,年僅24歲的丁松筠被教會派遣到東方的陌生島嶼,經過18天的漫長航程,他終於抵達台灣。來到台灣還不會說中文的他,先到新竹華語研究所學習語言,入境隨俗的他,取名丁松筠。而後他到輔大擔任兼任講師,1973年晉鐸為神父,母親還特地來台灣參加他的晉鐸典禮。偉大的母親,在他晉鐸後再也沒有提醒他「隨時可以回來」,她的大兒子丁松筠、二兒子丁松青都來到台灣,母親永遠支持他們,她說:「如果孩子生活很開心、很成功,我就是很成功的媽媽啦!」
丁松筠最初的志向是希望能夠追隨史懷哲醫生的腳步,到偏鄉行醫救人,學生時代他曾在雜誌上看到史懷哲到落後地方行醫的照片,表情卻是那麼安詳、快樂,他才逐漸了解「快樂不是財富、權力和名譽,而是服務他人的能力和機會。」神父的工作雖然和醫生不同,但是同樣可以治療別人的苦痛。但是,他從沒有想到他將來的服務地點,不是落後的非洲,而是在台北做電視節目。教會注意到丁松筠在輔大上課的時候,總喜歡帶很多道具,也很喜歡唱歌。剛好光啟社需要一個管理視教器材的神父,便要他投身媒體。
「我們去需要我們的地方。」丁松筠雖然內心一度抗拒,但是天主教的傳統就是,要去需要我們的地方,這樣一想,他沒有拒絕的理由,就開始到光啟社上班。丁松筠最愛拿吉他唱歌,他的招牌歌曲是台語歌「燒肉粽」,第一次上電視是到台北參加台視「五燈獎」的前身「田邊俱樂部」,他希望能夠得到五個燈,但是最後只得了三個燈,拿到一大箱口服液為獎品。雖然面對攝影機不是丁松筠的初衷,但是進入光啟社之後,他還是找到實現自己理想及夢想,服務窮人的方法。
他聽說泰緬邊界有數以萬計的難民,因此親身前進難民營。在難民營的現場,高棉難民貧病交加、許多人奄奄一息、有的染上重病、有的餓到不成人形,慘不忍睹。丁松筠加入救治難民的行列,天天與砲聲為伍。戰場十分危險,他曾遇到「一支長槍對準他的鼻子」的驚險時刻,丁松筠說:「平時我不是一個膽子很大的人,但是當時不知為什麼,心理倒是很篤定,自認為並沒有做什麼不對的事。」光啟社催他趕快回來,他才告別難民營,後續再重返泰緬,拍攝「殺戮戰場的邊緣」紀錄片,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丁松筠說:「這是我當神父以來,最像神父所做的事情。」
從難民營回來後,當時光啟社的社長單國璽要他代理社長的職務,雖然他總覺得服務難民比做電視節目有意義的多,卻仍然盡力做到最好。台灣民眾最熟悉的就是丁松筠的英語教學節目,他在節目裡擔任「Uncle Jerry(傑瑞叔叔)」,用活潑唱跳的方式教英文,是好多台灣人小時候的英文啟蒙。他也製播連續劇和許多正面勵志的節目,希望能向社會大眾傳播正向的光明面。很多人曾覺得活潑的他,不像神父。他說:「「幽默、好笑,讓大家開心,也是一種服務。」
丁神父曾在個人自傳《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裡提及:「我要求自己用全部的心意、全部的體力、全部的時間,來為人服務。」丁神父不只致力推廣傳播教育,他很關心台灣的醫療照護問題。羅東聖母醫院籌建老人醫療大樓時,雖然分屬不同教會,丁松筠神父全力相挺,他說:「一個人辛苦一輩子,為社會付出心力,當他到年紀大的時候,反而失掉社會的關心,這實在不應該 …。」「台灣就像自己的家鄉那麼熟悉。」來台50年的丁松筠神父,說他自己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50年過去了,「我的眼睛鼻子都沒有變,心裡已變成台灣人......」轉眼間,神父也老了。
有人曾問丁松筠退休後:「要不要回加州?」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我會死在台灣。」
生前他在《天主教周報》寫下「手術枱旁的聖母媽媽」一文,神父寫道:「近幾個月來,我又開始覺得運動時常常心悶,爬樓梯感到吃力。」體檢結果,醫師說他擁有80-90歲的心血管,鈣化得很厲害,要趕快接受手術。手術那天,他一個人孤獨地躺在手術枱上等候時,神父說他彷彿看到聖母柔聲安慰我:「放心,不會有事,我希望你記住現在對生命無能為力的感受;康復之後,要特別照顧那些無能為力的人,為他們服務。」
去年底《國籍法》修正後,丁松筠終於可以取得台灣身分證,他開心地說:「謝謝台灣當我是一家人!」他一直期待這一刻的到來;豈料沒能等到拿到台灣身分證的那一刻,就先取得通往天堂的身分證。「去世後,軀殼會腐敗,精神仍存在,而且進入永生,沒什麼好恐懼的。」丁松筠曾道出自己的生死觀。其實,拿不拿身分證,早已不重要了。來台多年,一生都奉獻給台灣的丁松筠神父說:「我的心裡已變成台灣人!」我們也要反思,拿台灣身分證的人,要捫心問問自己:「我們比丁神父更愛台灣嗎?」

民報 新聞 ~ 2017年06月03日
教宗慰問信:丁松筠神父是天主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 洪敏隆/台北報導

昨天因心臟病驟逝的丁松筠神父,今天在其頒贈身分證儀式及追思會上,耶穌會省會代表神父饒志成也代表公布教宗今早寄來的慰問信。在這篇用義大利文寫的慰問信裡,教宗也是用大家所知的「Uncle Jerry」來指丁松筠神父,說感謝天主給了我們傑瑞神父。教宗在信裡提到,很多人在台灣、中國、亞洲都認識丁松筠神父,感謝丁神父把他生命及所做的事業,很有意義帶給我們,非常感謝天主給我們這麼大的禮物,期勉未來大家可以繼續他的使命。

教宗慰問信:丁松筠神父是天主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黑幼龍:丁松筠另一遺憾「利瑪竇傳」,我們來完成
◎ 洪敏隆/台北報導

昨天因心臟病驟逝的丁松筠神父,生前最大心願,除了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外,光啟社副董事長黑幼龍說,丁松筠另一心願就是籌備「利瑪竇」紀錄片,這支紀錄片丁松筠比任何人都期待完成,他們要拍好這部作品,送給丁松筠神父。光啟社說,原本還有私下在籌畫,希望能夠拍攝丁松筠神父的紀錄片,而且原本規畫好,今天的身分證頒證儀式,將是他的紀錄片開拍的第一個工作,可惜沒有辦法實現。因此會努力拍好丁松筠神父想要製作的利瑪竇紀錄片。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1日
永遠的傑瑞叔叔,丁松筠殯葬彌撒時間地點
◎ 楊綿傑/台北報導

愛台灣且奉獻台灣的丁松筠神父,其殯葬彌撒決定於本月17日上午9時30分於台北聖家堂大聖堂舉行,在此之前,若還想給傑瑞叔叔探班,可到光啟社一樓攝影棚,從丁松筠神父的各項愛物緬懷他。天主教耶穌會與光啟社原已為丁松筠神父在光啟社一樓攝影棚佈置了一個「丁松筠神父追思堂」,桌上放有他心愛的十字架與聖經、有他喜愛的聖母聖像、有他一日使用數次的咖啡杯、有他帶著笑容的各時期照片、旁邊是他用了十多年的椅子、以及大家獻上他最愛的蝴蝶蘭。天主教耶穌會與光啟社表示,在籌備告別式的期間,如果想和丁神父聊聊天,或者有個靜靜的空間來緬懷這頑皮的天使,歡迎在每日上8時至晚間8時之間前往。
光啟社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20號。

永遠的傑瑞叔叔,丁松筠殯葬彌撒時間地點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2017年06月05日

服務就是讓人活得更充實
丁松筠2015獲績優外籍人士表揚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今天不幸病逝的丁松筠神父,2015年曾獲內政部表揚為績優外籍人士,根據內政部的資料,丁松筠神父1967年來台,在新竹地區學習華語,從此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他的大弟丁松青,也選擇跟隨哥哥成為天主教神父,落腳新竹五峰清泉部落為原住民服務。被台灣人暱稱「大丁、小丁」的他們,連袂以兄弟之情,用愛心向寶島子民印證天主的存在。內政部資料顯示,丁神父身為光啟社副社長的媒體製作人,早年他以「傑瑞叔叔」之名,主持英語教學節目,使兒童說美語蔚為風尚。多才多藝的他,時常也在戲劇、廣告領域擔任要角。
喜歡製作節目及拍攝記錄片的他,曾攝製有關泰北難民報導的「殺戮戰場的邊緣」,榮獲民國75年金馬獎最佳記錄片及76年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獎項肯定(片長58分鐘)。報導大陸教會概況之記錄片「勁草」,也獲得民國79年金帶獎。丁神父領導著光啟社,製作節目與關懷對象包括了原住民(為原住民製作了「大地的孩子」、「尋找祖靈地」等節目)、新住民、外籍移工、身心障礙人士、邊緣者、受災者……,數十年來不斷將富有社會教育意義,和正面性的訊息傳播到臺灣每個角落,為國內外傳播界,培植了無數優秀的節目製作人才,包括製作人、攝影師、記者、編劇、導演,與至今仍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丁神父在文教傳播領域的貢獻,早已深深鏤刻在每個臺灣人的老回憶、新感情中。
近年來他透過全省巡迴演講,多半為關懷青少年及弱勢團體,內容為「有情世界、彩色人生」、「燃燒生命一點亮世界」、「生命的淨化與成長」、「青少年感情世界」、「關懷社會」、「我的人生觀」;也曾經和青年學生們,例如:輔仁大學、聖心女中、靜修女中、方濟中學、員林高中、高雄陽明國中 ……等等,一同分享生活經驗的甘苦。平日時常參與公益活動及座談會,例如:「心靈環保」、「尊重生命鼎談會」、「國際家庭年-愛家親子活動」、「關心愛滋病患人權」、「為反毒害、反雛妓而慢跑」、「慈濟希望工程」的活動等。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丁神父以光啟社為家,睡夢中辭世
◎ 許麗珍/台北報導

光啟社董事長丁松筠神父今晨因心臟病發過世,光啟社業務企劃部專案經理陳姻蕙表示,丁神父今年3月底4月初才剛做心臟支架手術,當時手術很順利,術後2至3天他就回社上班,他當時還答應大家要活到100歲。另外內政部移民署原訂明天11時在光啟動要頒發台灣身份證給丁神父,這是丁神父期待很久的事,他說這一輩子這麼愛台灣,他覺得自己就是台灣人,5月中旬他得知要領取台灣身份證時很高興,沒想到今早過世,明天仍會頒發身份證,但改為追思記者會。
光啟社人員表示,丁神父住在光啟社大樓4樓,辦公室則在2樓,他幾乎24小時待命,平常吃的很養生,早晨跑步運動,今早工作人員發現他突然過世,是在睡夢中辭世,大家都覺得很突然很不捨,也非常不能接受。陳姻蕙說,丁神父很喜歡熱鬧,不喜歡冷冰冰的機器,所以他剛來台時,面對一台台攝影機,他說很不習慣,但他為弱勢族群募款,拍了很多紀錄片,他說在影片中找到了影像工作的意義。
光啟社表示,近年來,丁神父更把觸角伸入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陸續製作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郎世寧等電視紀錄片,結果大家才發現都沒有為丁神父拍過紀錄片。陳姻蕙說,丁神父可說是台灣電視史,他來台50年,奉獻台灣很多,耶穌會為了台灣年老需要照顧的外籍神父,在輔大設有一座頤福園,而頤福園的地下室設有冰櫃,丁神父的遺體今天下午運至該處的冰櫃。

丁神父以光啟社為家,睡夢中辭世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丁松筠神父30年前就有心臟病,4月還手術
◎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中心

丁松筠神父今日驚傳因心臟病去世,相關細節天主教耶穌會預計稍晚發布短訊說明。不過根據本月中出版的天主教周報,丁松筠神父以「手術枱旁的聖母媽媽」為題,撰文提到自己30年前就發現心血管有問題,當時血管有13處堵塞高達50%以上,甚至還有幾處堵塞90%。後來進行氣球擴張術,30年來都沒問題,直到今年4月又被發現心血管鈣化嚴重。
丁神父在這篇文章中描述:30年前,他剛卸下光啟社社長職務,回美國進修大眾傳播,當時愛運動的他常覺得運動後心臟很不舒服,有點想吐,大約要沈靜個90秒才恢復正常,之後他到加州的一家醫院檢查,心電圖呈現的曲線很漂亮,連護理師都很誇讚;但主治醫師進一步檢查後,卻宣布他的血管有13處堵塞高達50%以上,甚至還有幾處堵塞了90%。之後醫師為他的血管做了氣球擴張術,使他的心血管穩定下來,30年來健康都沒問題。
該文章還描述,近幾個月來,他又開始覺得運動時常常心悶,爬樓梯感到吃力;有一天,應邀在永和耕莘醫院演講後,牧靈室的5位弟兄姊妹就力勸他全身體檢,結果醫師說他「擁有」80-90歲的心血管,鈣化得很厲害;院方建議他趕快動手術,手術那天,百歲的賴甘霖神父堅持要在病房陪伴,說這是他的職責,讓他好感動!弟弟丁松青神父也從新竹清泉趕過來。
丁神父在文章說,他進手術房前還對弟弟說:「萬一這次我活不下來,請代我向所有的朋友說,我愛他們!」進了手術房,我孤獨地躺在手術枱上等候時,心中想著,這次耶穌還會再來嗎?沒有,這次耶穌沒有來,但我非常強烈地「看到」聖母來了!她的容顏略顯嚴肅,卻柔聲安慰我:「放心,不會有事,我希望你記住現在對生命無能為力的感受;康復之後,要特別照顧那些無能為力的人,為他們服務。」

丁松筠神父30年前就有心臟病,4月還手術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5月31日
「探班」丁松筠神父,光啟社即起開放民眾追思
◎ 洪敏隆/台北報導

丁松筠神父於5月31日因心臟病猝逝,由於他生前一直是個愛朋友、愛熱鬧的人,光啟社希望他的門能永遠為大家開著,因此光啟社一樓攝影棚佈置了一個空間「丁松筠神父追思堂」,即日起每天上午8時至晚上8時,開放民眾到那裡和丁神父「聊聊天」,緬懷這頑皮的天使。耶穌會說,在丁神父的追思堂,桌上有放有他心愛的十字架與聖經、喜愛的聖母聖像、還有他一日使用數次的咖啡杯、集他帶著笑容的各時期照片、旁邊還有他用了十多年的椅子、以及大家獻上他最愛的蝴蝶蘭。
光啟社的地址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20號
(捷運忠孝敦化站5號出口;或公車站牌-捷運忠孝敦化站、安和敦化路口、敦化安和路口)
電話 02-27712136 轉 0 接總機。

「探班」丁松筠神父,光啟社即起開放民眾追思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2017年06月04日
馬偕計畫~天主教耶穌會 丁松筠神父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陸戰隊怪喀 ▶ 部落格文章輯
天主教 耶穌會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