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No.1 Photo |
注意力不集中、變健忘?五種對抗腦霧的方法
★ 巫俊郡/Prevention
★
有時感覺腦袋昏昏沉沉,好像要做些什麼但轉身就忘記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要失智,緊張地上網google著關鍵字。但有時候是「腦霧」在作怪!想像一片迷霧,霧氣濃重,看不清楚周遭風景,而你的大腦就這樣被迷霧包圍,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不知道要往哪裡去,記憶瞬間被迷霧遮蓋… 這是對於腦霧的貼切形容。而迷霧終會散去,腦霧只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適當調整就能夠走出迷霧。對抗腦霧五種方法:
① 靜心冥想練習:冥想靜心一直都是一種放鬆緊繃情緒、沉澱身心的好方法,也有研究提出冥想有助免疫力與抗老化的功效。靜心呼吸練習可以幫大腦充電,幫助提升大腦的專注力與記憶力。也因其放鬆紓壓的效果,很能幫助身心大腦真正地放鬆,使人更容易進入深層睡眠,而深層睡眠能協助修復大腦。
② 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與深層睡眠能夠協助大腦自我修復,鞏固記憶。大腦在睡眠時會有腦脊液沖洗大腦,清潔並帶走腦袋上的有毒蛋白質,而那些毒性蛋白質與大腦病變、失智、老化癡呆有關。若我們沒辦法好好睡覺,讓身體好好在睡眠期間修復大腦,腦袋就會昏昏沉沉,這就是為什麼睡眠對大腦是這麼的重要。
③ 地中海飲食:提到地中海飲食,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與深綠色蔬菜,充足的蛋白質與一把堅果,一杯希臘式優格聽起來是個好選擇。盡量選擇「原型食物」,也就是你一看就知道這份食物是由什麼原料製成的,完整的雞胸肉、切片的新鮮番茄、水煮蛋… 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那些你也不知道原本是以什麼東西製成的、看不出原樣的食物。避免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與零食,記得補充足夠蛋白質,大腦需要足夠的氨基酸來刺激神經元,維持大腦健康。
④ 保持運動習慣:運動使人充滿活力。維持一點運動的習慣也能增加血液與氧氣往大腦的流動,使人的心情保持穩定,可以改善睡眠。還可以提高大腦工作記憶力,注意力和反應時間,維持血管、肌肉、骨骼… 身體各處的機能健康。而每天只要很簡單的運動就可以了,走樓梯10分鐘、快走15~30分鐘、做瑜珈或伸展,這些都能產生保護大腦的作用。
⑤ 精油療法:有研究指出,迷迭香精油的氣味能夠提升大腦心算能力。或許也不失為一種使腦袋清醒的做法。
★
注意力不集中、變健忘?五種對抗腦霧的方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6月05日
☆ ☆ ☆
☆ ☆ ☆
☆ ☆ ☆
☆ ☆ ☆
Fuskator Photo |
忘東忘西可能是腦霧作怪!五種補腦好食物降失智風險
★ 巫俊郡
★
腦霧是一種大腦暫時退化的狀態,使人難以專注又容易忘東忘西,改善腦霧的狀況也能降低失智的風險。出現腦霧的狀況時,除了好好休息,靜心冥想,也可以透過健康的食物來幫助大腦。五種有益大腦的食物:
① 綠色蔬菜:
自由基對於大腦的傷害通常不以疼痛表現,而是從功能退化、忘東忘西開始。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也富含許多營養素,像是維生素K、維生素A、葉黃素、葉酸、β 胡蘿蔔素,這些對大腦都很有益。綠色蔬菜有羽衣甘藍、菠菜、芥藍、青花椰菜、地瓜葉、空心菜、韭菜、油菜、青江菜、茼蒿菜、綠蘆筍等。
②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的魚類也是受人推崇的營養飲食法~地中海飲食裡不可或缺的要角。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防止導致大腦失智的毒性蛋白沉澱,補充好的油脂保護腦細胞,防止發炎,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罹患率。富含DHA與EPA的魚類有以下幾種,鯖魚、鱒魚、鱸魚、秋刀魚、沙丁魚、鮪魚、竹筴魚、鮭魚。
③ 酌量攝取茶與咖啡因:
咖啡因可以舒緩困倦,提振精神,醒腦,產生幸福感,使人有活力,同時也具提升大腦認知功能與注意力的作用。但若攝取過量會使人不適,干擾睡眠影響生理時鐘運作、或產生咖啡因依賴。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300毫克。
④ 核桃堅果類:
核桃是最好的植物性 Omega-3 脂肪酸來源之一 ,若不能食用深海魚類可以核桃替代。核桃豐富的植物性 Omega-3 脂肪酸也能為大腦帶來保護與抗發炎。而有益大腦健康堅果還有花生、杏仁、開心果、腰果、夏威夷堅果等,內含抗發炎與抗氧化物質,包括多酚類,黃酮類與氨基酸。但小小的堅果熱量含量卻不少,建議每日吃一把就好,不然容易導致肥胖。
⑤ 莓果類:
莓果類包含的成員眾多,像是,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紅醋栗、黑醋栗等等。莓果富含類黃酮,能保護大腦功能運作,證實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其中最受醫師推薦的為藍莓。
★
忘東忘西可能是腦霧作怪!五種補腦好食物降失智風險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6月12日
☆ ☆ ☆
☆ ☆ ☆
☆ ☆ ☆
自以為是的體貼,有時最傷人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1年07月10日
饅頭加甜精、麵條加防腐劑,長期吃對健康有影響嗎?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1年07月10日
☆ ☆ ☆
小心宅在家3C用眼時數長達10小時!防眼睛提早老化專家教七招式護眼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7月08日
☆ ☆ ☆
☆ ☆ ☆
長輩口牙不好健康如骨牌倒,「舌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1年07月08日
☆ ☆ ☆
Fuskator Photo |
什麼是腸漏症?
★ 健談/圖文創作
★
腸道裡有人體70%的免疫細胞,當腸道出問題的時候,不僅是腸胃不適、消化吸收受到影響,甚至是身體整體的免疫力、體力等等,都可能受到牽連。若腸道有損傷,導致細菌、食物殘渣等跑入破損處時,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免疫、發炎反應,這就是所謂的腸漏症。腸漏症,之所以稱為『症』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嚴格定義上,它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屬於一種『身體處於不適的狀態』。腸道的表面有一層粘膜提供我們能夠隔絕『體內以及體外』的屏障。當這層屏障有裂縫、破損的時候,伺機在旁的細菌、異物就有可能侵入體內,引發免疫、發炎等反應,長時間使腸道接受這樣的刺激,就可能引發內分泌的問題、或者腸道的功能變得不好、甚至引發過敏、全身痠痛、慢性疲勞等問題。
這樣的症狀不僅會發生在腸道內,整個消化道黏膜細胞都可能發生,譬如口腔、食道、胃等等,不同的地方引起的狀況不同,也可能被歸類為類似的疾病,只是因為在腸道中比較常被發現這樣的狀況,因此稱之為『腸漏症』。引發腸漏症可能的因素很多,首先腸道內的菌叢失衡,就可能引起腸漏症。腸道內若壞菌太多,引起腸道菌叢失衡,可能會侵蝕腸壁,進而導致腸漏症。
另外像是吃太多身體無法消化的食物,可能讓身體過敏或者發炎等狀況,或者身體內消化液不足,影響消化功能,甚至像胃液不足使得食物沒有被初步消化與殺菌,就跑到腸道內,都可能導致腸漏症的出現。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超過70%的免疫力就是位於腸道,平常就應該好好保養它,飲食上不要暴飲暴食,或者吃太多容易發炎或難以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益生菌、攝取足量纖維質,盡量避免服用會破壞腸道生態的藥物,如抗生素等,若非得已,也要在事後儘速重建健康菌叢,保護好腸道,才能讓身體好好吸收營養,並且有更好的免疫力唷!
★
什麼是腸漏症?
match 生活網/健談網~2021年07月06日
☆ ☆ ☆
☆ ☆ ☆
☆ ☆ ☆
☆ ☆ ☆
如何舒緩、改善胃食道逆流?醫師建議:這七種食物少碰為妙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7月05日
☆ ☆ ☆
☆ ☆ ☆
Fuskator Photo |
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五個「趕走壞心情」的生活提案
★ Heho/編輯部
★
《Heho選讀》在家裡待久了,是不是覺得有點悶,做什麼事好像都提不起勁一樣,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有方法可以緩解的喔!繁忙的生活,加上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長時間待在家,既不能跟朋友小酌放鬆,假日也無法出門散散心,讓我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中。根據國外媒體《Positivity Blog》,為你整理了幾個快速轉換心情的方法,讓你在家也能透過幾個簡單的方式,掃去負面的情緒,找回樂觀自信的自己。
① 做些簡單的運動:
過去曾有數個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腦內啡的分泌,讓你的壞心情和煩惱隨著汗水消失殆盡。運動不僅使我們更健康,也使我們更快樂,雖然現在沒辦法到戶外或是健身房運動,但只要做些簡單的居家運動,像是瑜珈、徒手訓練等,讓身體動起來,一樣可以達到掃去負面情緒的效果。
② 回想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情:
TED 講者 A. J. 賈各布斯曾做過一個實驗,謝謝每個讓他順利喝到咖啡的人,而他也從過程中發現了「快樂的秘訣」。他分享:「感激可以改變我們的時間觀,讓時間慢下來,讓我們的煩躁感慢慢淡化。」無論是謝謝家人朋友、謝謝手上的食物,還是謝謝你自己,都能讓你從負面的思考中跳脫出來,讓你的心情變得更加開朗。
③ 換個環境或空間: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程度,因此,在心情不好時,換個環境也許可以幫助轉換心境。下次當你感到不開心時,可以適時地起身走動一下,到廚房、客廳等地方休息一下,或是稍微整理一下環境,讓你可以在更舒適的空間中工作,也許能提升你的工作品質與幸福感。
④ 轉念思考:
正向心理學權威索妮亞‧柳波莫斯基曾說過,那些充滿喜悅地期待、擅長從期待中獲得愉悅的人,更容易能感受到快樂的情緒。如果你陷入低潮時,或許可以試著切換成正向的角度思考,例如「盡力而為,不去擔心太多尚未發生的事」,或許能更快地幫助你從壞心情的困境中走出來。
⑤ 給自己一段下午茶時間:
如同瑞典人享受慢生活的 Fika 哲學,下午茶時間就像生活裡一顆滋味甜蜜且豐富的糖,除了能夠放鬆身心外,更是拓展自身眼界的好機會。無論是切一塊小蛋糕當點心、泡杯咖啡邊喝邊休息,或是吃一小碗冰淇淋,都能幫助你抽離煩躁的情緒,讓心情有喘息的空間,更有能量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希望透過以上介紹的五個方式,能幫助你更快地掃除負面的情緒,讓長時間待在家的時光也能變得幸福又美好。
★
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五個「趕走壞心情」的生活提案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6月29日
☆ ☆ ☆
☆ ☆ ☆
☆ ☆ ☆
☆ ☆ ☆
Fuskator Photo |
睡眠品質差、渾身提不起勁?自律神經失調常見七種症狀
★ 盧映慈、李祉函
★
不少人都會有這種狀況,晚上就寢時,明明人躺在床上,卻翻了很久才入睡,但到了深夜或是凌晨就會醒來,然後盯著天花板好幾個鐘頭,等到好不容易要睡著了,鬧鐘卻響了。雖然躺在床上7、8 個鐘頭,但扣掉躺很久才睡著、很快又醒來的時間,其實只有睡 3、4 個小時而已。這種翻來覆去,難受的過程,你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單純的失眠,不是單純的疼痛、或是某個地方有什麼明確的狀況,而是一種說不出來哪裡不舒服、有問題,但渾身上下就是不對勁,就像一隻在身上的螞蟻,找不到在哪,但時不時咬自己一口,讓人難受。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其實往往不是身體問題,而是由於心理因素,例如壓力過大、憂鬱等等所引發的不適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常見有七種!① 睡眠失調:失眠,睡眠品質變差,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② 心血管疾病:血壓高、心悸、胸悶,容易頭痛頭暈。③ 免疫力下降:一早就會打噴嚏、變得容易感冒,覺得免疫力下降。④ 腸胃道症狀:脹氣、拉肚子或便秘,甚至有胃食道逆流。⑤ 莫名的疼痛:渾身上下覺得痠痛、疼痛,甚至會有頭痛、耳鳴,但找不出原因。⑥ 心理出現狀況:情緒失調,出現莫名的沮喪、焦慮、緊張,覺得壓力很大。⑦ 提不起勁:過度疲勞、或就是覺得哪裡不舒服。
榮新診所疼痛科醫師梁恆彰說,自律神經雖然不是一個明確的器官,但卻是身體很重要的一個「指揮官」,也是健康的指標;如果自律神經失調,即使現在檢查不出任何疾病,過不久後卻可能會產生器官上真正的病變。而到底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症狀有哪些,又要怎麼預防產生自律神經失調呢?「如果自律神經失調,代表自己一直在『戰鬥』,一直處在打仗的狀態,身體使用過度,當然就容易毛病不斷。」梁恆彰說。
自律神經失調要看哪一科?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也屬於神經系統的一環,可能會因為某些疾病受損,像是大腦長出腫瘤壓迫到自律神經,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脊髓的疾病、腦神經或是週邊神經的疾病,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等,也都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① 如果出現不明症狀,跟肌肉、動作控管相關,建議可以去神經科就醫。② 但通常自律神經的「失調」,並不是神經本身出現問題,而是生活的壓力太大,導致內分泌與大腦的神經傳導不良;這部分則可以去看精神科,並檢測自律神經,找出是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或是兩者兼有的失調。
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醫師教你這三招。雖然自律神經分為交感、副交感神經,但我們一般說的自律神經失調都是指「交感神經失調」,因為交感神經就像是「油門」,副交感神經像是「煞車」,失控的通常都是油門。「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息,不是單純的什麼事都不做,那樣腦子還是一直轉,是要真正的放鬆下來。」
一、運動。讓身體累到一定的程度,但不要過度勞累。梁恆彰說,很多人是已經失調一陣子,神經無法放鬆,即使在放假休息,大腦還是不斷運轉,這時候可以採用「運動」的方式,因為運動之後身體會累,等於強迫啟動副交感神經;但是也不能太累,身體會因為過勞而分泌過多的亢奮激素,刺激交感神經,反而造成反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有點累」、「有點喘」,身體有點「痠」,這時候去吃個飯、洗個澡、休息一下,就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二、做跟自己平常所做的完全相反的事情。因為要放鬆,需要「切換」的過程,如果一直做跟自己平常做的事情一樣的事,就沒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梁恆彰建議,可以做一些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坐辦公室工作的人,可以轉換一下、出去外面跑客戶,或是給自己一個目標要達成,注意力一轉換,事情結束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放鬆。
三、尋求疼痛科的幫助。至於已經嚴重到,身體的疼痛持續好幾個月、精神恍惚或是憂鬱傾向,梁恆彰還是建議要尋求醫師的幫助,像是疼痛科、或是神經科,可以用一些放鬆神經的方式,幫助早點恢復。
★
睡眠品質差、渾身提不起勁?自律神經失調常見七種症狀、治療方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7月06日
☆ ☆ ☆
☆ ☆ ☆
☆ ☆ ☆
☆ ☆ ☆
Fuskator Photo |
☆ ☆ ☆
☆ ☆ ☆
☆ ☆ ☆
☆ ☆ ☆
Fuskator Photo |
早洩男擅用麻醉劑反倒性無感,正確用藥可助挽回親密關係
★ 王芊淩
★
「前陣子有一對男女,半夜一起來到醫院掛急診,問診檢查後,才知道原來是男生自知有早洩情形,在坊間隨意購入含有麻醉藥物的持久噴霧,自行使用於性器官上,卻不懂如何拿捏劑量,與伴侶在性行為過程中,小弟弟完全麻木陷入沉睡,麻痺到毫無反應;女生則是口腔及私密處出現燒灼感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泌尿科卓孟德醫師談到這樣的案例,看似很戲劇化,卻是診間不算罕見的問題。醫師建議,如懷疑自己有早洩時,可以透過就醫、問診以及檢查,依照實際需求對症下藥。
目前除了口服藥物、軟膏,還有近期核准上市的外用噴劑,皆能幫助患者提高「親密關係」滿意度。另外,如有其他性功能疾病問題,更建議能夠向醫師坦誠相對,以利評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解決方案。早洩通常是在性行為過程中,進入陰道後三分鐘之內射精,或是射精時無法自主控制。早洩的疾病盛行率近三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型,又稱早發型;另一種則是後天型,也有人稱為次發型,卓孟德醫師說明,此兩種早洩的成因不同,因此治療上也有各自須特別注意之處。有時候,早洩治療也需要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性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介入,提供全方位解決治療方案。
① 先天型(早發型):首次性經驗即有早洩困擾的年輕患者,可能跟情緒心理因素、陰莖龜頭過度敏感以及腦內性慾中心、控制射精的神經激素失調有關。② 後天型(次發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患者邁入中年後,覺得好漢沒有當年勇,大多合併著勃起狀態不佳的抱怨,通常與心情焦慮、男性更年期或慢性攝護腺炎相關,此類病患經常不願就醫,常自行尋求坊間偏方。臨床觀察,部分患者來到診間,即會先自述「早洩」困擾,嚴重影響床上表現,無法醫時分享,自己使用後不但沒有獲得性滿足,反而使得自己性器官過度麻醉失能,性伴侶則出現陰道或是口腔灼熱疼痛、麻木不適等副作用,得不償失。近年來醫界在早洩的治療上越來越有新進展,除了內服也增加了外用的選擇。考量每位患者不同的成因對症下藥,目前符合衛福部適應症的主要選擇有兩種:
① 口服藥物:如短效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於性行為至少一小時服用,也可以選擇定期服用,每四到五日服用一顆,治療效果佳,有效壓制射精的衝動,通常可延長性行為時間2-3倍之久。此治療方式可能副作用包括腸胃道不適、噁心、嘔吐、腹瀉、滿足另一半。卓孟德醫師表示,此類病患在求診時,雖只提到早洩,但在旁敲側擊之下,才發現原來也有伴隨勃起硬度不足的問題,建議應先行處理勃起功能障礙,再接續治療早洩,治療組合及順序皆需由專業醫師評估處方。坊間常見一些不肖業者自行將含有麻醉藥物成分的止痛噴霧,作為持久噴霧販售,常有患者就頭痛、性慾減弱、做到一半突然沒興致等。
② 外用龜頭減敏療法:包括使用保險套,或是短效的局部麻醉藥,過去常用的是含利多卡因(lidocaine)的軟膏。而另外一種短效的局部麻醉藥苯佐卡因(benzocaine)因為對口腔、陰道黏膜的刺激性、不適感較強,通常被低劑量使用在保險套內層作為減敏的作用。卓孟德醫師建議,目前台灣食藥署已有核可國外研發的治療藥物,可評估患者狀況適當地處方使用,成分含有兩種麻醉藥物,以外用噴霧劑型提供患者使用,可於性行為前五分鐘噴灑,相較於口服藥物,全身性副作用發生風險低。現今已經過政府核准之早洩治療方式多元,具有完整醫學臨床研究證據,且通過藥證審查,可大幅降低用藥安全疑慮與風險,呼籲民眾勿逕自用藥,反而使得性事備受阻礙。
性生活如遇困難,需要雙方共同面對、積極解決,當其中一方出現問題,另一半的鼓勵與支持會是很大的治療助益,若只是單方面的包容,忍讓,經過長時間的壓抑,婚姻關係可能產生嫌隙。卓孟德醫師談到,診間就有一對夫妻,先生於房事過程中才剛進入伴侶體內就秒射精,太太以為先生只把自己當作傳宗接代的工具,不在意她的需求與心情,鬧著如果不解決這問題就要離婚,先生不得已只好就醫尋求幫助,後來發現是龜頭過度敏感所致,接受治療後,房事持續更久,自己在太太面前也抬得起頭做人,挽回差點結束的婚姻。另外,除了男性的治療之外,也需同時注意配偶是否因為更年期造成陰道乾澀、性交疼痛,或是產後因產道傷害,造成敏感度不足等細節,藉由伴侶間的理解與貼心,讓床第之事更加幸福美滿。
★
早洩男擅用麻醉劑反倒「性無感」,醫:正確用藥可助挽回親密關係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1年07月02日
☆ ☆ ☆
☆ ☆ ☆
☆ ☆ ☆
☆ ☆ ☆
☆ ☆ ☆
Fuskator Photo |
室內也會中暑,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五成
★ 新聞部/綜合報導
★
夏天愈來愈熱!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2020年全台持續高溫,年均溫24.6℃,打破歷年紀錄。不只台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一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口罩都戴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很大影響和改變,但氣候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的口罩之下,嚴重中暑的個案一樣會發生。醫師提醒,在家防疫小心室內潮濕悶熱,易造成慢性病老人中暑;在高溫環境工作者,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
案例一:工作暴露環境高溫造成中暑。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某日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醫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急救後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 10天後死亡。
案例二:室內悶熱造成慢性病者中暑。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某日於家中被家屬發現意識不清,且有抽搐情形,急診時體溫高達43℃,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 9天後順利出院。
中暑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五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40℃,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該院急診且住院的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
當發現有疑似中暑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全身灑水加上風扇或使用浸過冷水或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郭婉吟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
★
室內也會中暑,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五成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1年07月02日
☆ ☆ ☆
「血管性水腫」隨時窒息致命,患者籲公費給付
match 生活網/好醫師新聞網~2021年07月02日/遺傳疾病
☆ ☆ ☆
☆ ☆ ☆
樂活養生1103輯
樂活養生1102輯
樂活養生1101輯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Fuskator Photo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