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再生醫療1091輯~腫瘤癌症①

新增說明文字
☆ ☆ ☆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 曾正豪/報導記者

三年前一名大學生偶然於左大腿外側摸到約5公分左右的不明腫塊,但無疼痛,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腫塊有骨質沈積現象,醫師依其年齡及組織細針切片判斷可能是與運動傷害有關的肌肉骨化。經一年半後腫塊長大到十五公分以上,轉至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骨科、放射科、腫瘤科等多科聯合會診後,再經病理科的分子診斷方才確診是「惡性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為惡性軟組織腫瘤(又稱肉瘤)中極罕見的一種。
★ 軟組織腫瘤複雜多變,型態超過100種:
高雄長庚醫院解剖病理科教授黃玄贏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診,全身上下包括肌肉、血管、脂肪、纖維等及其所組成之四肢、軀幹、內臟、關節、體腔等構造,都有可能出現病灶。病理診斷之精確性更是一大挑戰: 依照2020年即將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型態可分為11大類,涵蓋118種腫瘤型態(有些甚至還會呈現各種亞型),其中約一半屬於非良性的中間型(21種)及明顯型(36種)惡性軟組織腫瘤。「軟組織肉瘤」則是這些惡性腫瘤的通稱,可能發生於嬰兒到老人等各種年齡層,然而不同年齡層所好發的腫瘤型態也各不相同。
黃玄贏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早期未必會疼痛,且腫瘤位於深處不易觸摸,不少病人拖到晚期腫瘤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才被發現。然而軟組織腫瘤病程進展不一,快的如高級別(grade 3)肉瘤一個月內即成長一倍大小,並有較高的轉移能力。因此,除了進行原發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外,仍須確定腫瘤是否有發生轉移,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故需要多科團隊的共同參與。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相對罕見,也因為組織型態多變,對於非專門治療軟組織肉瘤的醫療團隊來說,病理報告不見得精準。但重要的是—不同型態、惡性度級別、期別皆會影響後續治療方案,進而決定治療成效,故對患者而言,初次診斷的精準度對於治療結果影響相當大。
★ 軟組織肉瘤治療首要目標:避免復發、轉移以提高存活率:
黃玄贏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腫瘤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切除範圍多大則牽涉腫瘤之型態、級別、期別等變數。過大、侵犯神經血管以及如位於後腹腔等深部,常難以進行保留功能但廣泛之切除,因此也伴隨復發風險。為了提升軟組織肉瘤局部控制率,會搭配放射治療,轉移性疾病則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另外,現有新型標靶治療藥物,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有望可成為軟組織肉瘤另外一種新的選擇,但前提是正確的病理診斷分類,有時尚需分子診斷以確認決定藥物療效的標靶基因變異。
因軟組織肉瘤在臨床上經常被誤診,故在初診時,需特別小心謹慎,民眾也應對自身異狀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黃玄贏醫師呼籲: 「若身體摸到五公分以上或持續變大的腫塊,無論深淺、是否疼痛,一定要儘速找骨科、整形外科,並且是對軟組織肉瘤有經驗的醫師就診。此外,若一開始並非由專業團隊治療或病理診斷分類不明確,也應到醫學中心的肉瘤專業團隊尋求第二意見並複閱病理切片。」

首戰即決戰的軟組織腫瘤:小心看待你身上的腫塊
健康醫療網/曾正豪~2020年01月10日
☆ ☆ ☆
肝癌術後3年復發多次,免疫組合療法救命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4日
體重驟減面色枯黃!肝癌每小時殺一人7成患者有B肝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9月07日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二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9月12日
骨腫瘤痛跟生長痛超像!骨科醫師點出不同之處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9月07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免疫治療到底是怎麼抗癌?
★ 蔣仁人

說起癌症治療,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免疫療法,其實它就是喚起免疫系統重新消滅癌細胞的能力;但醫師提醒,免疫療法雖然產生抗藥性機率比標靶治療低,但還是會有副作用,例如像是身體組織的發炎,因此,接受免疫療法一定要按照醫師指示追蹤檢測,這樣才能及時讓副作用受到控制。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解釋,癌細胞是非常狡猾的細胞,會遮蓋住細胞生物標記,躲過免疫系統的摧毀,例如如果癌細胞有 PD-L1 這個分子就會躲過免疫系統攻擊,繼續在體內作怪。
而免疫療法就是利用這個機轉,讓免疫系統不被癌細胞騙過去,正確地去阻殺癌細胞生長。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到底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有何不同,楊慕華指出,標靶治療因為可以縮小腫瘤所以病人在前兩年會有比較好的存活率,但三五年後會產生抗藥性,最後治療可能還是沒有效果;但免疫療法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如果以比較長期的治療效果來看,免疫療法在這方面的表現是比較好的。
不過,免疫療法還是會產生副作用;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就說,免疫治療副作用可能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他就曾有個病患用藥後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錯,沒想到發生肺炎,經過研判認為是免疫治療所引起,因此由抗生素治療改為類固醇治療,肺部積水狀況馬上改善。張義芳強調,匯集各科別的醫療團隊合作,是未來新型免疫治療之副作用監測與控制的必要組合,除此之外,更需要提醒患者注意各種發炎的前兆,讓自己握有監測副作用的主控權。

【壹週刊】免疫治療到底是怎麼抗癌?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9月16日
☆ ☆ ☆
有些癌症是吃出來的!這七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七種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9日
6種蔬菜需注意烹調方式!煮對減少52%致癌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8日
蔬菜中也有致癌物丙烯醯胺!選對烹調方式、減少52%致癌物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3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突被告知罹癌,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 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 → 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 → 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 → 安心接受治療 → 維持健康,持續追蹤。
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
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
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
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
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

突被告知罹癌,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2月15日
☆ ☆ ☆
走過抗癌之路,學會向女兒、太太道歉,教授韓柏檉:主動「認輸」,才是愛
幸福熟齡/林芷揚~2020年07月22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對抗癌症怎麼做?了解疾病、營養支持很重要
★ 陳佳慧/報導記者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而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整體治療成效很重要的因素,醫師指出,20%的癌症病患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本身的腫瘤疾病,因此,維持營養,避免體重減輕造成的惡病質,才是抗癌的致勝關鍵。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胡萬祥主任指出,根據臨床顯示,每5人就有1位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在癌症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很多病友以為不要吃或是營養的食物,就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殊不知適得其反導致營養不良,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機會。
甚至讓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及生長,反而加重病情,正確營養是戰勝疾病的良藥,有體力才能長期與癌細胞共處。胡萬祥主任建議,許多癌友在抗癌的路上往往因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放療治療的效果,甚至會降低患者的存活率,若要避免因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的情況,建議化療期間適時補充癌症專用營養品,能使療程更順利,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並提升成效,成為患者在漫長治療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加上養成三多一少的好習慣: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以及少肉類,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
為傳達正確的癌症營養與衛教知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7月25日下午,於高雄集思亞灣會議中心舉辦免費《癌症營養》衛教講座,邀請權威腸癌與乳癌專科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分享癌症治療方程式、營養相關訊息以及如何克服抗癌期間的副作用,邀請民眾一起共襄盛舉!報名請洽 02- 2541-0969,或上網搜尋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官網及臉書專業報名。

對抗癌症怎麼做?了解疾病、營養支持很重要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7月13日
☆ ☆ ☆
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新利器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7月20日
你的免疫細胞也會精疲力盡!權威期刊:回輸細胞能抗病毒、治癌症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12日
用細針燙死癌細胞!在早期治療食道癌,有9成能痊癒
HEHO 健康~2020年03月11日
胰臟癌癌末病患,延長生命新希望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04日
白血病和淋巴癌差在那?如何運用造血幹細胞治療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01日
治雄性禿、攝護腺癌、乳癌,可望從腸道厭氧菌找答案
match 生活網/NOW 健康~2020年03月04日
讓人快速衰老的荷爾蒙失調!這9種症狀可能代表副甲狀腺長了腫瘤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3月08日
☆ ☆ ☆
☆ ☆ ☆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 新聞部/綜合報導

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
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九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一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 02-33226286。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8月18日
☆ ☆ ☆
老是吃隔夜菜當心罹患大腸癌,營養師教你這三點抗癌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8月09日
這項食材抗發炎也抗癌!《分子與細胞腫瘤學》:一小時內讓癌細胞凋亡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10日 ☆ ☆
多吃蔬菜真的能抗癌嗎?日醫建議:每日吃足一手掌大小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8月24日
☆ ☆ ☆
☆ ☆ ☆
四個簡易方法,教你辨別好痣壞痣
★ 新聞部/綜合報導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顏色深淺、大小不一的痣,哪些必須立即「除痣」?皮膚科醫師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應先考量是否有異常變化,會不會有皮膚癌等風險,目前有所謂的簡易ABCD自我檢查法,可初步篩檢,如果發現痣長得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痣大於0.6公分等,都要特別小心,而在四個標準檢查外,也有人提出E,也就是痣如果快速隆起,也應立即就醫檢查。皮膚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000人確診為皮膚癌,皮膚是看得見的器官,定期自我檢查相當重要,自我檢查時,可用手機照相紀錄身上的痣,並記下大小、形狀、顏色及日期。
A、 對稱性:從痣的中間線分隔來看,若兩邊大小對稱、形狀差不多,多屬良性痣;若偏向惡性痣通常會較不對稱、形狀長得較為奇形怪狀。
B、 邊緣:若痣的邊緣較為平滑、圓滑,多屬良性;若邊緣呈不規則生長,就要當心。
C、 顏色:良性痣通常顏色較為均勻,如純黑、棕色或藍黑色,此外膚色的痣、長毛的痣,通常也是良性居多;如果痣的顏色非常不均勻,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
D、 大小:一般而言,良性的痣多小於0.6公分,如果長太大就要小心。有些民眾痣特別多,擔心罹患皮膚癌機率高,痣多雖然代表體質易有黑色素細胞增生等狀況,但不一定痣多者罹癌機率就高,仍應觀察痣的變化。
除了自我檢測外,還有兩項輔助判斷好壞痣的方法,包括痣是否快速生長及位置,來做為辨別的標準。如果痣在短時間內範圍擴大、長得快,應提高警覺;通常身體上的痣多屬良性,若長在手掌或腳掌且有異常變化,應檢查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而常曬太陽的臉頰、鼻子上的痣也應注意是否為基底細胞癌。不少人會為了省錢,跑到夜市、美容院點痣,要留意的是,有些業者以強酸或強鹼等化學藥水點痣,腐蝕性相當強,不但無法讓臉部看起來更清爽、好看,還可能造成皮膚凹洞、留疤,因此,點痣還是要找專業合格皮膚科醫師較安全。

四個簡易方法,教你辨別好痣壞痣
match 生活網/優活健康網~2020年03月11日
☆ ☆ ☆
痣跟健康運有關?4招辨別痣好壞,還有一點須警覺
match 生活網/健康醫療網~2020年03月14日(同上)
痣有可能變成癌!這5種情況要小心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6日
☆ ☆ ☆
☆ ☆ ☆
癌患心事誰人知,罹癌後的心情分這三階段
★ 蔡明樺/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4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聞癌色變,醫師指,癌症確診患者會歷經三階段的情緒轉變,① 剛得知罹癌時會恐懼、害怕,② 接著會因難過與家人、親友的相處時間有限等,導致失落和憂鬱;③ 最後可能出現生氣反應,不能理解平時勸人向善、注重養生,憤怒為何老天爺仍要奪走其生命。癌患需家屬親情陪伴、醫療協助雙管齊下,才能轉念、勇敢抗癌。
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帛賢表示,癌患確診後因對生命產生不確定性,擔心可能失去一切,這些不確定性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恐懼、害怕,度過此階段後,會開始因擔心能否治癒,或因工作或生活上可能失去一切而難過,最後會忿忿不平,埋怨為何老天爺要奪其生命,而產生憤怒情緒,這都是臨床上常見的癌患情緒問題,除醫療團隊介入外,親友家人的陪伴也是抗癌的重要支持。

癌患心事誰人知,罹癌後的心情分這三階段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7年05月01日
☆ ☆ ☆
實施斷食排掉老廢細胞!日研究獲諾貝爾認證:抗腫瘤、提高免疫力
爆新聞~2019年03月21日
☆ ☆ ☆
☆ ☆ ☆
☆ ☆ ☆
☆ ☆ ☆
☆ ☆ ☆
再生醫療1097輯~幹細胞
再生醫療1091輯~腫瘤癌症①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2020/07/05

運動健身1095輯

新增說明文字
☆ ☆ ☆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 彭幸茹/衛福部

心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影響心臟、血管的疾病,最常見的疾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心肌病變等。根據衛福部107年的死亡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也更容易得到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大家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出現。其他像是體重過重、抽煙吃檳榔,或是過量飲酒者,再加上近日天氣忽冷忽熱,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甚至有已經確診心血管疾病的人,以為不能讓心臟過度操勞,減少了活動的頻率,反而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活動量,導致心血管的肌肉慢慢流失了。衛福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以保護心血管的健康,舉凡像是快走、慢走、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活動皆可。台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也曾表示「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需要運動」,但需要經過妥善的設計。建議大家可以在家進行三種「抬膝運動」來保護心血管!
【抬膝】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雙腳輪流抬起,抬起的高度越高越好,共抬8次。
【抬膝 + 手部伸展】
雙腳與肩同寬,將手伸直舉高。雙腳輪流抬起,雙手同時向下,一樣做8次即可完成。
【進階版】
採單邊進行,先舉高右手,當左膝抬高時,右手向下輕碰左腳膝蓋,一樣做8次然後換右膝進行。
以上動作屬於簡單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不管是健康者或是患病者都能做,不僅可以動到全身肌肉,同時對於身體的協調度也有幫助。特別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運動時,一定要做足暖身,伸展跟拉筋都做久一點,讓緊繃的肌肉被舒展開來。若是運動過程中有出現任何不適,就請立即停止休息,如果不適感持續 15 分鐘為改善的話,請至醫院就醫。

什麼運動可以保護心血管?每天抬膝蓋就能讓血管變健康
HEHO 健康/彭幸茹~2020年04月04日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2
☆ ☆ ☆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五動作伸展拉筋
★ 歐峻邑/主任物理治療師

扣八控控,關心你的坐骨神經,這句經典廣告台詞,你一定不陌生吧!腰痛、腳麻是坐骨神經引起的嗎?坐骨神經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看下去。坐骨神經從腰椎第四節到薦椎第三節神經所組成,會經過臀部沿著大腿後側往下,在膝蓋後側分支一路向下到腳底,並供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的感覺。因此當坐骨神經受壓迫,產生的症狀會出現在小腿外側前、後,小腿後側和足底、足背刺痛、麻木。你可能會問,可是我的臀部和大腿後側有刺痛、麻木感,醫生說這是坐骨神經壓迫造成。
大腿後側刺痛、麻木的原因其實是腰部脊椎神經根病變,是脊椎神經在下背區域受到壓迫而導致症狀出現在大腿後側。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症狀從腰部、臀部、小腿到足底。經歷過坐骨神經痛的病人,所描述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有的人輕微痛,有的人刺痛、灼熱感,甚至難以形容的痛,坐骨神經症狀可能有下列幾種:😂 下背痛。😂 坐下時,腰、屁股和腿感到疼痛。😂 有針刺般、燒灼感延伸到整條腿。😂 覺得腳底麻麻的,行動受到限制。😂 嚴重者,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距離無法太遠)。
哪些原因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呢?由腰椎構造、坐骨神經走向可以略知一二,當腰椎、薦椎出了問題,例如:長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腫瘤,可能會造成神經壓迫,另外坐骨神經所經過的路徑被堵住,例如:神經孔狹窄、肌肉緊繃,也會讓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一般我們所形容的刺痛、麻木、緊繃,稱為「症狀」,並非原因,治療坐骨神經痛,除了緩解症狀,找到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坐骨神經痛發作時,拉筋、伸展、運動很重要!
①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伸直,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② 平躺在床上,雙手抱住右大腿後側,讓膝蓋打直並讓腳踝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③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④ 坐在椅子上,右腳打直、身體前傾、頸部微彎,讓腳踝往上勾起,停留3秒,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⑤ 四足跪在瑜珈墊上,手握彈力帶並讓彈力帶繞過腰部,做出骨盆前、後傾,一回做5下,每天做5回。

容易腰痛、腿麻是坐骨神經痛惹的禍!5 動作伸展拉筋不能少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3日
坐骨神經伸展動作~歐峻邑物理治療師
YouTube~2020年01月13日
☆ ☆ ☆
☆ ☆ ☆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三小時
★ 王芊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唯有睡眠的時候才能休息,但明明睡了6-8小時,起床時卻覺得還是很疲累,沒有睡飽。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指出,不妨試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放鬆平躺10分鐘,就能達到平時休息的2-3小時。「怎麼樣都睡不飽」可能和睡眠品質有關,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下來睡得不好,會導致生長賀爾蒙無法修復細胞,甚至影響到人的壽命。日本知名瑜珈老師森初世常分享自身經驗,指出現代人太忙碌,要把握晚上的睡眠時間,想達到放鬆和休息,就能擺脫睡眠不足的困擾。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放鬆,可以嘗試瑜珈姿勢的「大休息」,所謂的「攤屍式」,日本瑜珈老師森初世表示,只要維持平躺大約10分鐘,就能達到平日休息2-3小時的成效,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體力的好方法,同時也蘊含的心靈層面練習是舒壓的好方法。進行的過程中,盡量要讓頭部、眼睛、手、腳,身體各部位都放鬆,想信自己「不斷向下沉」。此外,要躺在舒適的環境,並且將室內燈光調暗,讓身心靈更放鬆。
① 躺在瑜珈墊上,或是薄軟墊上。② 先讓身體呈現「大字型」的仰躺。③ 雙手稍微靠近身體,自然的放在舒服的位置,讓雙肩往後轉,感覺肩胛骨貼在的上,感覺脊椎、胸口都撐開,手掌攤開向上。④ 雙腳放輕鬆打開與骨盆同寬。⑤ 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吐氣吸氣的速度變慢,進行至少10分鐘。森出世強調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進入「迷茫狀態」,快要睡著卻還有一點意識。或是真的太舒服而睡著,因為瑜珈中的大休息就是為了要修復身體,不僅消除一整天的勞累,也幫助晚上更容易進入睡眠睡態。無論是睡前助眠,或是下午想要恢復精神,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好的休息狀態。

怎麼都睡不飽?瑜珈「大休息」躺10分鐘等於休息3小時
HEHO 健康~2020年01月11日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消小腹、練腹肌!二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 艾蜜莉

明明不胖卻有凸出的小腹嗎?這是因為腹部脂肪主要是內臟脂肪,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吃進去的熱量多,又沒有運動習慣又久坐,就會讓脂肪囤積在腹部。想要擁有平坦的腹部,除了飲食要改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教兩招動作,只要躺在地上就可以完成,別小看這些動作,每天堅持做平坦小腹總有一天會出現!二招動作鍛鍊腹肌、緊實小腹。
★ 百式呼吸法 ( The Hundred ):
① 仰躺,雙腳併攏,保持腹式呼吸。
② 雙手擺放在身體兩側,雙腳往上抬至離地約45度,頭頸微微離開地面。
③ 雙眼注視肚子,雙手以5吸5吐的節奏上下擺動,保持身體穩定,避免聳肩與脖子用力。
④ 吸吐5個循環後,再將肩、背慢慢回到地墊上。
★ 交錯伸展 ( Criss cross):
① 仰躺,保持腹式呼吸,膝蓋帶至胸部位置預備。
② 雙手放腦後,手肘打開,並將頭抬起。
③ 左腳往前伸直時,將右邊肩膀和手肘向左膝蓋。
④ 轉動時保持頭在高位、手肘張開,持續交換邊,約15組後休息。

消小腹、練腹肌!2招動作打造平坦小腹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0日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 ☆ ☆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久坐真的會減壽!5居家運動能瘦又延命
★ 曾正豪/報導記者

依據我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我國國人每日平均久坐5.9小時,每週身體活動量未達WHO建議標準占47.3%,而根據澳大利亞2011年研究結果,久坐1小時會減少約22分鐘的平均餘命。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民健康署邀請宋語涵韻律體操國手及林正籃球國手一同分享運動的好處,並教以下5招式,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換上輕便運動裝束與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程度不亞於上健身房。
① 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
② 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
③ 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
④ 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
⑤ 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此外,運動建議可選擇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運動強度為活動時仍可交談,但無法唱歌),時間每次10分鐘,可以分段累計至每天30分鐘,每週能累積150分鐘以上更佳。國民健康署強調,多運動可以有效延長壽命,還可以達到減碳與消耗熱量的效益,包括:
1、 只要多走路,以6公里計算(約步行1萬步),單趟可減少1.42公斤排碳量。
2、 每人每日減碳1公斤,等於62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3、 健走30分鐘60公斤者,可以消耗約165大卡。

久坐真的會減壽!5居家運動能瘦又延命
健康醫療網/曾正豪~2020年07月01日
☆ ☆ ☆
☆ ☆ ☆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單腳站一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 彭幸茹/凃醫師的運動保健室

維持運動習慣,讓身體動一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就是懶得動怎麼辦?日本研究發現,其實「單腳站立」就有助身體保健的作用。由於現代人常有久坐、活動力不足的情形,會讓內臟脂肪一直堆積體內,加速了血管老化,甚至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問題。運動醫學醫師凃俐雯,也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提到,日本學者 Yasuharu Tabara 運用「單腳站立」測試就能知道目前腦部的健康狀態。
透過這個研究發現,如果無法單腳站立超過 20 秒,就表示腦部已經出現的問題,雖然尚未出現任何明顯症狀,但發生中風及失智症的機率都會比較高。日本也有研究發現,單腳站立能帶給骨頭適當的刺激,讓體內鈣質更加穩固、增加血流量,讓造骨細胞被活化。這個實驗讓40名有骨質疏鬆的人,進行雙腳各單腳站立一分鐘,每天進行三回,發現七成以上的受試者的骨質密度有上升的情形。而「單腳站」還能帶來下列三好處:① 提升下半身的肌力。② 鍛鍊軀幹。③ 培養平衡感。
★ 基礎版:① 先背對牆壁,並距離牆壁大約 50 公分。② 抬高左腳,距離地面約 5~10 公分,使用右腳站立,靜止一分鐘。③ 一分鐘後再換邊做。④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次,早、中、晚各做一次。
★ 進階版:① 身體保持挺直,先右腳站立,左腳向後抬,並用毛巾撐住。② 身體平穩後,雙手將毛巾往上抬,同時腳往下壓,持續 7 秒鐘後換邊進行。③ 左右腳各做一次為一組,每天進行 5 組即可。
★ 年長者版:① 預備一張有椅背的椅子,單手抓著椅背站立,眼睛直視前方。② 抬起單腳距離地面 5 公分,靜止一分鐘後再慢慢放下,左右腳交替做即可。③ 左右腳各做一分鐘為一組,每天進行 3 組。進行的過程若無法維持一分鐘也沒關係,以自己能夠承受的秒數進行,無法維持平衡的人也可以用手扶著牆壁做喔!

單腳站1分鐘勝過走路50分!能顧膝蓋、護血管又防失智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19年12月26日
☆ ☆ ☆
☆ ☆ ☆
用呼吸改善失眠、消除疲勞!腹式呼吸的好處
★ 艾蜜莉

經常失眠、疲勞卻難以獲得改善嗎?不妨試試呼吸來調節身體吧!呼吸可以分為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兩種,大部分的人若沒有經過練習,都是使用胸式呼吸法或是混合呼吸。使用胸式呼吸法,較不利於肺部的健康,因為胸式呼吸時只有肺的上半部在工作,長期下來會造成中下部肺葉退化、肺部彈性變差,導致呼吸功能下降,就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而腹式呼吸會特別著重在橫膈膜的運動上,使胸腔的範圍變大,所以空氣就能進到肺部更深處的地方,給身體充足的氧氣。
★ 使用腹式呼吸的五大好處:
① 改善失眠:
因緩慢地吸吐空氣,來達到放鬆肌肉、消除疲勞的效果,也就是平常我們常用的深呼吸緩解情緒的原理。現代人常有壓力過大的問題,導致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引發失眠,所以可以在睡前做幾分鐘的腹式呼吸,可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② 增加肺活量:
腹式呼吸會增加體內呼吸空氣的容量,所以會幫助增強肺活量。當肺活量提升,運動果效也會跟著增加,像是跑步時會比較不容易喘,就可以將運動時間拉長,並進行強度更大的運動項目。
③ 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因腹式呼吸法可有效進行氣體交換,讓身體含氧量提升,也會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達到改善或保養身體之效果,例如腹腔壓力規律性的增減,使得腹腔臟器活動增強,加速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時也能預防便秘的效果。
④ 充分氣體交換:
腹式呼吸法會讓橫膈膜向腹腔伸展,使得呼吸的空間變大,所以可以吸入更多新鮮空氣及氧氣,再藉由深層吐氣讓身體內廢氣排出,幫助身體進行充分的氣體交換。
⑤ 減少焦慮、紓緩壓力:
因為採用腹式呼吸時,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吸氣和深吐氣之間,以至於可把注意力從緊張或壓力中轉移,有益助於減輕緊張和焦慮不安的情緒。
★ 腹式呼吸怎麼做?
★ 步驟1:先充分呼氣。
先做 1~2 次的充分呼氣,來將空氣從肺部的底層徹底排出,使肺部呈現真空狀,就會讓下一次的吸氣是一個深呼吸,也容易會是腹式呼吸。
★ 步驟2:鼻子吸氣 嘴巴吐氣。
從用嘴巴來呼氣開始,再用鼻子慢慢的吸氣,這樣「鼻吸嘴吐」的方式比較容易上手腹式呼吸;若熟練後,就可以換成「鼻吸鼻吐」的方式。
★ 步驟3:把肚子想成無形氣球。
可用放在腹部上的雙手去感覺,吸氣時用鼻子緩慢的吸氣5秒,感受氣體慢慢進入肚子,感到腹部鼓起。吐氣時,用嘴巴緩慢的吐氣,要把肚子的空氣都吐光般,感受到腹部凹下。
★ 步驟4:按壓腹部。
若是覺得把空氣吸入腹部是有困難的,可以用雙手在呼氣時輕壓在腹部上,幫助讓空氣可以吐出更多,並在緩慢深吸氣時,用充滿空氣的腹部將雙手往上推。

用呼吸改善失眠、消除疲勞!腹式呼吸的好處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5月26日
☆ ☆ ☆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
★ 林以璿

「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日本醫師安保雅博在新書《好好走路不會老》中,表示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而且如果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走路,還能「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只要這麼走,不用特別做其他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安保雅博表示,不同的走路步數,能夠有不同的預防疾病效果,只要走到4000步以上,就能有預防疾病的效果。不過,一般上班族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專心走路,安保雅博建議,只要走對方式,遵守四個準則,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
【步幅加大一公分】
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
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
【腳跟先著地】
「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
【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
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 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 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 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
【手肘向後拉】
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
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
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安保雅博表示,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15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

日醫這樣走5百步就有3千步的效果!強健肌肉血管遠離腦中風、失智
HEHO 健康/林以璿~2020年04月22日
☆ ☆ ☆
☆ ☆ ☆
☆ ☆ ☆
☆ ☆ ☆
☆ ☆ ☆
高齡者健康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YouTube ~ 2017年01月19日
☆ ☆ ☆
新增說明文字
☆ ☆ ☆
失眠、淺眠怎麼辦?睡前6招伸展好入眠
★ 艾蜜莉

老是失眠、淺眠,而且就算有睡,起床還是覺得很疲勞嗎?在長期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其實比你想的還要糟糕,不僅容易讓情緒失控、注意力不集中,還會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想要改善這些狀況,好好的睡一覺很重要。以下教你6個瑜珈姿勢,在睡前花一點時間伸展,就可以幫助身體放鬆紓壓,幫助入睡並減少淺眠的狀況發生喔!
① 英雄式 ( hero pose ):採跪坐姿勢,將掌心放在身體前方地上,臀部稍微上抬讓腳跟向外,並且放置在身體兩側。將坐骨輕輕往下貼地,坐在腳跟內側,腳背貼地。伸展脊椎,維持3-5個呼吸。
② 嬰兒式 ( child’s pose ):雙膝微微張開跪地,雙手向前伸展,繼續維持跪姿。將上半身貼近大腿,盡量伸展背部,維持3-5個呼吸。
③ 駱駝式 ( camel Pose ):採高跪姿,雙手向後撐在臀部上方,扶住腰部位置。接著夾緊肩胛骨與臀部,上身向後仰,抬起胸口,視線看向上方。將雙手移動到腳跟上,撐住腳跟,維持3-5個呼吸。
④ 上犬式 ( upward dog ):採趴姿,腳背貼地,雙手放於胸部兩側,手肘彎曲掌心下壓。然後將胸部往前挺出,超過肩膀。雙腳下壓,將大腿、膝蓋抬離地面,此時只有雙手與腳背貼地,維持3-5個呼吸,再回到趴姿。
⑤ 抱膝式 ( knee to chest ):平躺,將雙膝抱起,然後再將頭抬起,臉往膝蓋靠近。維持住這個姿勢3-5個呼吸,然後再回到平躺姿勢。
⑥ 仰臥脊椎扭轉式  ( supine twist ):平躺,雙手攤開在身體兩側。雙腳屈膝成90度,先往右邊擺放停留3-5個呼吸後,再換到左邊。

失眠、淺眠怎麼辦?睡前6招伸展好入眠
match 生活網/HEHO 健康~2020年02月05日
☆ ☆ ☆
☆ ☆ ☆
☆ ☆ ☆
運動健身1098輯
運動健身1097輯~高齡
運動健身1096輯
運動健身1095輯
運動健身1091輯
光影幻相遊瓏 ▶ 部落格文章輯
☆ ☆ ☆
新增說明文字